关键词:
拔管技术
临床应用效果
并发症
风险管理
护理
摘要:
目的比较3种不同拔管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7月至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负压组、正压1组和正压2组,每组4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负压组采用负压拔管技术拔除气管导管;正压组采用正压拔管技术拔管,其中正压1组正压拔管的压力支持(PS)为7 cmH2O(1 cm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PEEP)为5 cmH2O,正压2组正压拔管的PS为15 cmH2O、PEEP为10 cmH2O。主要结局指标为拔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急促、严重咳嗽、咽喉疼痛、上气道阻塞痉挛、拔管失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次要结局指标为拔管前及拔管后1、15、30 min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异情况。结果最终各组纳入42例患者。3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导管型号、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呼吸急促、严重咳嗽、咽喉疼痛、上气道阻塞痉挛、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正压1组和正压2组拔管后呼吸急促、严重咳嗽、咽喉疼痛、上气道阻塞痉挛、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均低于负压组(7.14%、9.52%比33.33%,7.14%、4.76%比28.57%,61.90%、52.38%比88.10%,11.90%、19.05%比45.24%,7.14%、7.14%比30.95%,4.76%、2.38%比28.57%,均P<0.05),而正压1组与正压2组拔管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拔管后30 min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5.792、49.749、22.486、23.622、242.664,均P<0.01);血氧饱和度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5,P=0.024),其中正压1组和正压2组拔管后1 min和30 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负压组(拔管后1 min:0.97±0.02、0.97±0.02比0.95±0.02,拔管后30 min:1.00±0.01、1.00±0.01比0.99±0.02,均P<0.05);心率、血氧饱和度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12、7.226,均P<0.01)。结论与负压拔管技术相比,正压拔管技术可以有效减少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急促、严重咳嗽、咽喉疼痛、上气道阻塞痉挛、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拔管相关并发症,有利于维持拔管后30 min内患者血氧饱和度的稳定,临床应用效果更佳,建议采用低压力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