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装配式农房
EPC模式
质量风险
贝叶斯网络
解释结构模型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对现代宜居型住房的需求日益增长。装配式农房,作为绿色建筑理念在村镇建设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不仅契合了这一需求趋势,还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装配式农房的过程中,EPC模式的采用成为了解决建设难题、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键手段。其中,质量因素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农房的长远发展,而质量风险的存在则为这一新兴领域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不仅承担着项目管理的核心职责,还面临着质量等多重风险挑战。因此,从总承包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其在装配式农房项目建设中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交流所带来的质量风险影响,并对EPC模式下装配式农房项目全过程的质量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与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价值,更对指导实践、优化风险管理策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研究,为总承包商提供更为精准的风险管理指导,助力装配式农房建设行业的稳健发展。
首先,深入剖析了EPC模式下装配式农房各组织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质量形成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基于装配式农房EPC项目阶段划分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构建风险识别框架。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初步识别出48个风险因素。随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这些风险指标进行优化筛选,最终确立了45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引入解释结构模型揭示设计阶段、采购生产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维护阶段风险因素层次关系,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层次关系转化为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为了验证和应用这一模型,将其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风险矩阵,从而收集到了构建贝叶斯网络风险评估模型所需的全部数据。利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最大致因链分析,深入理解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计算得到各个阶段的风险水平以及敏感风险因素和最大致因链。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农房设计阶段质量风险的敏感因素为设计缺陷、设计创新可施工性差。采购生产阶段敏感因素为生产养护不规范。施工阶段的敏感因素为:施工工艺落后、质量监督、检查不到位。使用维护阶段的敏感因素为:农户私自拆改承重结构。最后,根据风险管控流程,结合所识别的敏感风险因素和最大致因链,对应风险背后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并针对每个阶段的关键风险因素从利益相关者出发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