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具有恶性青光眼倾向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
眼压
最佳矫正视力
并发症
摘要:
目的探讨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恶性青光眼倾向)及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榆林市中医医院眼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恶性青光眼倾向)及恶性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新型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组(新型手术组)、传统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后囊切开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组(传统手术组)两组,各50例(50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视神经功能、中央前房深度、临床疗效、浅前房分度、泪膜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睡眠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新型手术组患者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潜伏期为(13.15±2.54)mmHg、(0.61±0.10)logMAR、108.43±9.56,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23.56±3.58)mmHg、(0.83±0.11)logMAR、119.60±9.25],平均光敏度、P-VEP振幅、中央前房深度为28.04±4.82、8.00±0.70、(3.33±0.36)mm,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24.24±4.26、4.95±0.60、(2.51±0.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浅前房分度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视盘面积/视杯面积(C/D)、角膜荧光素染色(FSC)为0.34±0.03、(1.02±0.30)分,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0.39±0.03、(1.75±0.25)分],前房深度、泪膜破裂时间、Shirmer I试验(2.08±0.17)mm、(15.85±2.04)s、(14.62±2.47)mm,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1.80±0.16)mm、(12.32±2.12)s、(12.12±2.3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强比率为74.00%,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44.00%),睡眠好比率为76.00%,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4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手术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恶性青光眼倾向)及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优于统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后囊切开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且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