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土隧道
高压旋喷桩
基底加固
设计参数
隧道监测
摘要:
现已修建的黄土隧道发现了大量的病害,极大地增大了后期的维护费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及“十四五”规划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将会修建更多的黄土隧道工程。基底加固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崭新课题,高压旋喷桩因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基底加固当中,但其设计方法目前依赖于天然地基的设计方法,而天然地基与隧道基底在受力与变形上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依托“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中的东沟梁隧道工程,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压旋喷桩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且隧底进水时的加固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高压旋喷桩不同设计参数的加固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
(1)通过广泛地调查了高压旋喷桩在隧道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基于研究不足,提出了高压旋喷桩设计参数对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效果影响的研究思路。其次,交代了依托工程的概况及基底处理方案。
(2)阐述了有限元模型的建模过程,论述了路面结构荷载、车辆荷载的取值方法和隧底围岩进水层的选取方法。对施工期和运营期且隧底进水时隧底有无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工期,高压旋喷桩施作相比隧底围岩隆起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但隧底围岩隆起量相比基底未加固仍然减小了10%;高压旋喷桩施作初期承受拉应力,衬砌闭环后承受压应力;高压旋喷桩加固后,隧道洞周最大等效应变减少了14.0%,且加固效果主要体现在边墙及以下范围内。在运营期且隧底进水时,随进水程度的增加,加固后的基底围岩竖向沉降逐渐增大,未加固的基底围岩会出现隆起现象;其次,加固后极大地降低了仰拱初衬的环向轴力,并有效地使仰拱围岩处于低应变状态。
(3)对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原理及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围岩土压力、初衬应变和二衬钢筋受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围岩主要承受压应力,拱脚处最大,拱肩处次之,仰拱中心处最小;初衬混凝土拱顶和仰拱中心处的应变值最小,最大值出现在拱肩处;二衬环向主筋主要承受压力,最大值出现在边墙和拱脚处。最后,数值模拟结果要略大于现场实测结果,但偏差都在合理范围之内。
(4)对于高压旋喷桩不同设计参数在隧道施工期内的加固效果分析,本文研究了隧底围岩竖向应力、竖向位移随施工阶段的变化规律。分别从施工过程中最大隆起量和竣工后隆起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隧底围岩变形的抑制效果。除此之外,研究了仰拱初衬的最大主应力分布规律,并以仰拱中心为例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研究分析了监测断面处围岩等效应变的分布规律,并发现无论那种参数模型下,围岩等效应变最大值出现在左拱脚处,并对此进行了量化分析。
(5)对于高压旋喷桩不同设计参数在隧道运营期内且隧底进水时的加固效果分析,本文研究了随隧底围岩进水程度的增加,隧底围岩竖向位移和初衬环向轴力的变化规律,对后者并以仰拱中心为例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研究分析了监测断面处围岩等效应变的分布规律,发现减小桩间距或增大桩径能十分明显地使隧底围岩处于低应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