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竖井
可控型热压通风
设计方法
气候适应性
动态协同调节
摘要:
建筑竖井热压通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该技术可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实现低能耗和低碳,甚至零能耗和零碳运行的重要手段,深度契合“双碳”战略。常见的竖井热压通风系统在通风路径上一般不设置调节机构,因为普遍认为室内热压驱动能力较弱,应尽量减小系统流通阻力。但是,这样同时导致其自然通风量不可控。现代大型公共建筑内热大、高度高,热压驱动能力大大加强,采用风量不可控型系统存在不能按需调节通风量和冬季供热热量浪费等问题。本文研究的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系统,即风量可控型系统,在竖井进风入口设置可调节百叶,可以满足更多楼层的自然通风需求,发挥自然通风的最大节能潜力,冬季也可以完全关闭避免能量浪费。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CFD数值模拟和Dest软件能耗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该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分析了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应用的适应性,同时提出一种动态协同调节竖井热压通风系统,为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技术在不同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基础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对热压驱动力和空气流通路径阻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理论分析,建立了基于简化物理模型的系统数学模型,得到了包括竖井进风量、竖井总排风量和竖井热压中和面高度的解析式。其中,在管道T型合流三通局部阻力损失表达式的基础上,提出相似因子C0来表示竖井合流的局部阻力。
(2)基于实际项目,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进行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系统现场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竖井内空气流动CFD数值模拟。基于秋季工况的测试和模拟的结果,计算得到竖井相似因子。进一步拟合出相似因子C0与流量比(mi/mi,a)的关系式,进风百叶开启角度为 90°时C0=-2.03+44.45(mi/mi,a)2.68,角度为 45°时C0=-3.94+185.90(mi/mi,a)2.26,完善了建筑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系统的数学理论模型。此外,通过对冬季工况的测试和模拟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理论值分析比较其偏差,均小于10%,从而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3)提出了适宜采用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技术的建筑功能及其平面布局原则。针对3类典型功能的不同进深平面共9个平面模型,分别分析了在72个工况下其平面温度分布均匀性和空气流动阻力。同时,提出了竖井热压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设计计算流程,基于北京地区的上述9个模型平面,构建了共81种不同高度的模型建筑,并进行了竖井系统设计参数计算。最后,通过对比拉萨和北京地区典型高度建筑竖井热压系统的设计参数,分析了室外大气压力对竖井设计参数的影响。
(4)基于竖井系统动力性能的限制,对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技术在不同气候区典型功能建筑的应用提出了适应性分析方法和分析流程。其中,分析指标为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和节能潜力。在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的9个典型城市的气候条件下,对前文建立的9个平面模型进行了竖井可控型热压通风技术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5)提出动态协同调节竖井热压通风系统。针对实际运行时室内负荷动态变化的特点,提出动态协同调节竖井热压通风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进风百叶装置,制定了该系统自动控制流程。考虑部分负荷时竖井内中和面位置的变化,对设置该系统的9个典型功能模型建筑进行了设计日节能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