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冷拉拔珠光体钢丝
热变形
冷拔
稀土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摘要:
冷拉拔珠光体钢丝在建筑、交通、国防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提升其强度和塑韧性对其服役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冷拉拔钢丝的制造流程长,当前研究一般都集中在某一制造环节,缺少全流程角度的研究。要进一步提升冷拔珠光体钢丝性能,不仅需要调控拉拔前盘条的初始组织、优化冷拉拔工艺,还需要明确冷拔珠光体钢丝在服役过程中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从而深化对冷拔珠光体钢丝的认识,指导冷拔珠光体钢丝材料及制备工艺的迭代优化。
本文从优化珠光体盘条显微组织出发,研究了稀土在高碳珠光体钢盘条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不同热变形工艺下的储能对于珠光体相变的影响规律,指导优化了盘条制备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系统归纳和总结了珠光体钢丝在盘条粗拉、中间热处理与成品拉拔过程的组织与力学性能演变规律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冷拔钢丝镀锌受热后扭转分层断裂的机理,并揭示了不同拉拔应变量下珠光体钢丝时效过程显微组织演化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
(1)采用双低氧稀土钢技术制备了系列稀土含量的珠光体钢盘条,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在大量微米级含RE夹杂物诱导形核,固溶RE降低碳扩散的综合作用下,RE的添加改变了珠光体的形核和生长行为。当RE含量从0增加到310ppm时,珠光体的层间间距、珠光体团尺寸和铁素体晶粒尺寸等亚结构尺寸均显著减小。显微组织的变化使珠光体盘条的强度、塑性、冲击韧性和显微硬度同时提高,表明在双低氧条件下添加适当含量的RE是优化盘条组织和性能的有效方法。
(2)系统研究了不同热压缩变形条件下的珠光体组织演变规律。发现原奥氏体晶粒的大小主要由再结晶决定,铁素体晶粒尺寸和珠光体团尺寸均受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和奥氏体中变形储能的共同影响。较大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导致较大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和珠光体团尺寸;较高的变形储能导致珠光体生长速率加快,从而使铁素体和珠光体团尺寸增加,单位面积铁素体晶粒中的珠光体团数量减少。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冷拉拔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化规律,指导优化了热变形工艺参数。
(3)探究了钢丝在粗拉拔阶段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拉拔变形量钢丝经过中间铅浴热处理后的组织性能演化规律。发现,随着拉拔应变量的增大,钢丝的硬度随exp(ε/4)(ε为冷拉拔应变量)呈线性增加,横截面硬度高于纵截面,并且两者硬度差随着ε的增大而增大。在显微组织演化上,随ε增加,片层间距及铁素体晶粒、球团尺寸逐渐减小,铁素体晶粒逐渐转至<110>方向,形成晶体学织构,渗碳体片层与拉拔轴向夹角逐渐减小,形成形貌上的择优取向。并且铅浴后与铅浴前的珠光体组织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当铅浴前钢丝ε达到2.04时,铅浴后钢丝仍然保留较强的<110>遗传丝织构,并且在经历精拉拔后,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扭转性能。
(4)系统研究了不同拉拔应变的珠光体钢丝时效过程的组织演变和力学行为。发现,ε=1.39和ε=2.13的两种冷拔钢丝在250℃时效2min后,渗碳体片层结构与冷拔态钢丝无明显差别,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以及时效时间的延长,珠光体片层结构出现碎化,渗碳体发生显著的球化分解。在高温550℃时效20min时,两种冷拔钢丝组织内片层状珠光体结构基本消失;并且冷拔钢丝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铁素体中位错密度逐渐降低,晶格常数逐渐增大。对于不同应变的冷拔态钢丝,导致抗拉强度降低的临界时效温度、时间不同,钢丝冷拉拔应变越高,临界温度越低、时间越短。
(5)提出了冷拔珠光体钢丝受热后扭转时分层断裂的机制。经过450℃热镀锌后的冷拔珠光体钢丝扭转时出现分层断裂。分析发现,分层断裂的裂纹源位于钢丝内部距离心部0.15R~0.5R位置,该区域铁素体{110}<110>周向织构占比最高,同时存在的粗大铁素体、碎化的渗碳体、片层不均匀的球团界面以及剪切带组织,这些特征共同诱导了裂纹的萌生。此外,镀锌受热后,钢丝内部轴向残余压应力大幅降低,使得裂纹更易沿轴向扩展,从而形成分层断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