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深部煤矿
强矿震
覆岩运动规律
坚硬岩层
地面水力压裂
深孔爆破
摘要: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强矿震频发,严重威胁着井下矿工和地面居民的安全,影响了矿山生产力和开采效益。针对我国深部煤矿坚硬顶板下开采强矿震频发问题,本文以东滩煤矿六采区63_上06工作面深部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调研、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试验等研究方法,首先,结合微震监测技术,研究了六采区已开采工作面发生的强矿震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强矿震发生与地表沉降速率间的关系,基于矩张量反演理论计算了强矿震事件震源机制解,研究了煤层开采引起上覆坚硬岩层断裂特征及覆岩破裂面产状及类型;其次,基于覆岩破断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覆岩破断运移规律及工作面前方支承应力分布特征,以及覆岩破断前后能量积聚与释放的变化规律;再次,基于板理论和单广义位移厚梁力学分析法,建立了覆岩破断力学模型,研究了煤层上覆覆岩应力分布特征、覆岩破断能量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覆岩破断诱发强矿震的机理;最后,利用地面水力压裂远场坚硬岩层工程试验,研究了水力压裂后岩层中产生的水压裂缝空间展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模型中有无水压裂缝两种条件下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破裂规律、覆岩破断高度、工作面前方支承应力及能量分布规律,同时基于井下深孔爆破近场坚硬岩层工程试验,对比研究了深孔爆破近场坚硬岩层前后强矿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爆破作用过程覆岩损伤演化规律。经过上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东滩煤矿六采区已采工作面微震监测数据表明开采期间平均约59.4%的强矿震发生在采空区单见方区域,约60%的强矿震发生在距煤层上方100m-290m的高位硬厚岩层。强矿震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大部分强矿震事件以剪切破裂为主,剪切破裂的震源破裂面倾角普遍分布在15°以内。强矿震的发生会导致工作面前方煤层内的支承应力产生剧烈变化,促进了支承应力峰值向逐渐向煤层深处转移。煤层上方的多个坚硬岩层构成了多关键层组合,其协同破断产生矿震的波形复杂且不规则,强矿震的发生是由多个关键层链生破断的结果。
(2)覆岩破断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煤层开采后,覆岩以悬空破断和悬伸破断渐进破坏方式向覆岩上方传递,直至煤层上覆所有关键层充分破断。当工作面开采至其岩层极限悬空、悬伸距离时,会依次发生悬空、悬伸破断,使得积聚在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瞬间释放。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破断区域支承应力呈下降趋势,而工作面切眼附近煤层上覆基本顶及亚关键层区域内的支承应力呈上升趋势,即破断区域内的应力向邻近的岩层或前方煤层中发生了转移。亚关键层悬空、悬伸顶板破断前后弹性能积聚与释放规律表明,亚关键层悬空顶板破断前弹性能主要积聚在悬空顶板悬空段和固定端处,而亚关键层悬伸顶板破断前弹性能主要积聚在悬伸段左上侧和固定端处。关键层悬空顶板和悬伸顶板破断后,煤层前方的弹性应变能密度整体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3)覆岩悬伸破断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悬伸顶板瞬间破断,加之破断块体尺寸较大,易对工作面顶板造成强矿压显现。覆岩荷载与岩层的极限悬伸长度呈负相关,即随着覆岩荷载的增大,岩层的极限悬挑长度减小,岩层破断频率增加。工作面回采后,易造成上覆多关键层协同断裂运动,关键层断裂一般会以“O-X”型式呈现,形成“O-X”型破断的范围由下向上逐渐增大,形成的破断结构亦有主亚之分。主、亚关键层的破断失稳产生大能量矿震事件的分布规律与关键层破断规律较为一致。
(4)地面水力压裂岩层控制技术:水力压裂后形成的主裂缝方向基本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向水力裂缝高度范围为300m-344m,基本实现了对煤层上覆坚硬岩层的弱化。压裂过程中的微震事件显示水力压裂的实施可在岩层中形成复杂裂缝网络,有效地削弱和破坏了煤层上覆坚硬岩层,达到了提前释放坚硬岩层中积聚的弹性应变能的目的。水力压裂后,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覆岩破断释放弹性能的强度明显减弱。水力压裂的实施,63_上06工作面强矿震(≥10~5J)发生频次降低了51.3%。水力压裂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强矿震,但可以减少强矿震的发生次数。未预制水力裂缝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上覆坚硬岩层的垂向裂缝扩展非常不规则,裂缝所包裹的岩块较大。水力裂缝对厚硬顶板的弱化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利用水力裂缝主动切断厚硬顶板,减小了岩层破断步距;其次,随着煤层的持续开采,水力裂缝在采动应力作用下不断扩展,削弱了岩层中积聚弹性应变能的能力。
(5)井下深孔爆破岩层控制技术:井下深孔爆破前,矿震集中分布在工作面后方采空区上方,分布范围小且强矿震较为频发,小能量事件基本维持在10~3J左右;爆破后,大部分矿震向工作面前方及相邻采空区上方转移,小能量事件频发且能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10~4J),强矿震(≥10~5J)事件明显减少,达到了“数次弱震换一次强震”的减震效果。结合工作面支架阻力监测,利用深孔爆破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