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带冷缝混凝土
能量演化
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
浇筑间隔
剪切破坏
侵蚀机理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物(如桥梁、水电站、大坝、路面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的要求及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如混凝土原材料供应中断、施工操作不当,恶劣天气等),可能会无法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新老混凝土的浇筑间隔超过了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致使预制混凝土的质量较差,出现了不完美的施工缝,即所谓的冷缝,广义上来说,带冷缝混凝土就是短浇筑间隔的新老混凝土。而冷缝面作为此类混凝土结构中的薄弱面,会直接影响其耐久性能。因此,本文针对硫酸盐环境下带冷缝混凝土细观侵蚀机理及冷缝面剪切特性演化规律进行相关探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制作了不同浇筑龄期间隔的混凝土试样,基于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作用下带冷缝混凝土受荷作用时的能量演化规律。基于能量计算原理’研究了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对带冷缝混凝土强度和能量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冷缝混凝土强度及损伤应力与峰值应力处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均随硫酸盐干湿循环周期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新老混凝土浇筑龄期间隔的增加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定义损伤应力处弹性应变能Uead和峰值应力处弹性应变能Uea比值为带冷缝混凝土损伤应力处储能水平Kad,Kad可以作为带冷缝混凝土破坏的预警指标。随着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应力处储能水平Kad先增大后减小,带冷缝混凝土发生破坏先难后易,即损伤应力处储能水平Kad越高,带冷缝混凝土抵抗损伤破坏的能力越强。
(2)在富含硫酸盐的环境中,带冷缝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及其组成成分随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周期的演变规律对于评估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界面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不同浇筑龄期间隔和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带冷缝混凝土试件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和微观电镜扫描,分析二者对混凝土抗剪强度和破坏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和浇筑龄期间隔对冷缝面抗剪强度及其组成成分存在显著影响;随着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带冷缝混凝土试件在直剪作用下的剪胀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短浇筑间隔(0~0.25 d)试件的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长浇筑龄期间隔(0.25~28 d)试件的内摩擦角呈非线性降低。随着浇筑间隔的增加,试件的剪胀率增大,内摩擦角呈非线性减小;在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试样剪切强度准则由侵蚀前的双线性摩尔库伦退化为为侵蚀后期的线性摩尔库伦准则。
(3)结合带冷缝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探究其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作用下细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微观侵蚀产物的分布,阐述了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作用下带冷缝混凝土的侵蚀机理。结果表明:浇筑龄期间隔和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都会对带冷缝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由于侵蚀产物在前期的“孔隙填充效应”和后期的“致裂效应”,带冷缝混凝土内部毛细孔占比存在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浇筑间隔较短时(0~0.5d),冷缝面作用效应不甚明显,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对试样孔隙结构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当且浇筑间隔增大时(0.5~28d),仍是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起主要作用,但此时冷缝面已经对初始试样的孔隙结构存在一定影响,二者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孔隙内部毛细孔与大孔所占比例显著增大。冷缝结构面的存在使得混凝土试样存在一定的初始损伤,降低了基体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增加了试样内部有害孔数目;并为SO42-等有害离子提供额外的入侵路径,加快了混凝土结构在硫酸盐侵蚀和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损伤进程,且新混凝土与老混凝土浇筑间隔越久,冷缝结构面对混凝土的损伤行为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