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居家老年人
长期照护
人文关怀
态度
人际沟通
关怀氛围
摘要:
目的:了解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及其关系;并进一步明确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为建构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人文关怀干预模式,提高其照护能力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横断面现况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1年3~5月,选取某市210名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老年人态度量表、护患关怀互动评定问卷、支持性沟通能力量表、关怀能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开展现场问卷调查。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NOVA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标准α=0.05。结果:(1)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整体情况:共调查210人,其中45~60周岁的照护者占比达五成以上,为56.1%,60周岁以上照护者占比22.9%;女性139人(66.2%),多于男性;汉族占绝大多数,共152人(72.4%);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72人(34.3%),与初中基本持平(30.5%)。(2)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各变量现状水平: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63.10±31.25)分,处于较低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得分为(66.31±12.94)分,处于良好水平;对老年人态度得分为(126.62±26.65)分,较消极;关怀氛围得分为(24.73±5.04)分,处于中等水平。(3)单因素分析显示: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与老人关系、是否从事过医疗工作、照护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青年、女性、高中及以上学历、居住在城镇、老人子女、从事过医疗工作、照护时间小于5年的照护者人文关怀能力得分较高。(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人文关怀能力与对老年人态度(r=0.642,P<0.01)、关怀氛围(r=0.563,P<0.01)、人际沟通能力(r=0.661,P<0.01)均呈正相关。(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未从事过医疗工作、老年人的子女、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是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上因素共解释人文关怀能力总变异的57.5%(F=5.861,P<0.05)。(6)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关怀氛围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对老年人态度与人文关怀能力的中介作用显著(Bootse=0.443),95%可信区间为[0.237—0.637](不包含0);人际沟通能力在对老年人态度与人文关怀能力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Bootse=0.259),95%可信区间为[0.101—0.410](不包含0);对老年人态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人文关怀能力,直接效应C'=0.309,(P<0.05)。结论:(1)研究对象人际沟通能力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老年人态度较消极,关怀氛围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有待于今后不断改善。(2)研究对象的人文关怀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护理人员应关注男性、高龄、较低文化水平、来自农村、老人子女、未从事过医疗工作、未婚、照护时间超过5年的照护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的人文关怀能力,从而提高其整体照护水平。(3)研究对象的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均呈正相关,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得分越高,人文关怀能力越高。而且文化程度、是否从事过医疗工作、与老年人关系、对老年人态度、关怀氛围、人际沟通能力等因素影响研究对象的人文关怀能力。因此今后对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人群实施健康宣教干预时,应将以上因素作为重要的干预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照护者的人文关怀能力,从而提高居家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4)对老年人态度对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者人文关怀能力的直接效应最大;人际沟通能力在两者间间接效应最大;关怀氛围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两者之间间接效应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