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浪漫关系
信息产生行为
不确定性
人际沟通
摘要:
对人际互动中的信息产生行为进行界定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信息明确性。在浪漫关系中,高明确性的约会请求信息例如“明天和我一起约会吧。”或是“你愿意明天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低明确性的约会请求信息例如“那部新电影看起来不错。”或是“你明天还会来学校吗?”。本研究中将浪漫伴侣间请求不及时、意图表达不清晰的请求行为称为“含糊其辞”式请求,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信息明确性低。很显然,从信息产生过程角度来看,这种低明确性的请求行为不利于信息交换,然而,浪漫伴侣之间为什么有话不直说,而是采取迂回婉转的含糊其辞式请求?这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的理论可以从一些角度提供解释,主要包括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预测结果价值理论(Predicted Outcome Value Theory)、不确定性管理理论(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等。礼貌理论认为个体的许多言语行为会对个体的面子产生威胁,例如,当个体提出约会请求时会冒着极大损害自我形象的风险,请求提出者可能会让自己尴尬,也可能会被拒绝。因此从礼貌理论的角度,降低请求明确性可以有效避免面子威胁,避免对自己或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预测结果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在沟通中寻求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对结果预期的影响。因此,降低请求明确性可以理解为个体预期到负面结果后的防御措施;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将得到令人失望的信息时将宁愿选择保持目前的状态,只有认为自己会得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时才会选择直接的信息寻求策略。但已有的这些理论解释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浪漫关系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含糊其辞式请求现象。从目前的解释来看,学者普遍认为这种间接的表达和信息寻求方式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避免个体说出一些有可能会使自己感到难堪甚至破坏这段关系的话,但若仅仅具有保护和防守的作用意味着关系发展不会在此过程中有任何推进,那么这种行为为什么还会如此普遍地存在?它对浪漫关系的发展到底具有何种影响?另外,在浪漫关系中,不仅经常观察到“含糊其辞”式请求行为,这种行为还普遍伴随着超出事件本质的判断和解读。请求方往往倾向于在得到反馈后对伴侣或这段关系做出结论性的判断,例如“你没有做到,这说明你不爱我”或是“你来陪我了,你一定很爱我”,而已有理论给出的解释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一点。鉴于此,本研究提出猜想:浪漫关系中的这种特殊行为模式可能不完全是一种防御措施,而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检验机制”,即通过这种请求行为来检验当前的这段关系质量,并以此来调整对这段关系的预期和承诺。基于已有的理论和以上猜想,本文提出假设,认为这种低明确性请求行为是关系的不确定性、关系资产评估目标以及推论合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低明确性请求行为是个体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发出的,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性。具体地,在一段浪漫关系中,当个体的不确定性水平较高(例如,“我不知道Ta到底有多爱我”)时,为了更新自己对于对方和这段关系的了解(例如,“我想要检验一下Ta有多爱我”),个体会在合适的情境下借由沟通中对方的反应和态度来对这段关系进行判断和评估(例如,“我暗示一下Ta试试,看看Ta会如何回应我”),以此来管理自己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是否以及如何维系和发展这段关系(例如,“Ta做到了,说明Ta是爱我的”)。为了证明以上猜想,本研究以正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异性恋大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三个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旨在考察浪漫关系中“含糊其辞”式请求这一普遍且特殊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一目的是检验“含糊其辞”式请求在浪漫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并探索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问卷法,以162名正处于浪漫关系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浪漫伴侣间的请求提出行为与异性朋友间的请求提出行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浪漫关系中的含糊其辞式请求行为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显著高于异性朋友关系之间;此外,研究一发现这种行为可能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关系资产评估目标有关。研究二的目的是探究“含糊其辞”式请求的心理机制,被试为315名正处于浪漫关系中的大学生。研究要求被试在实验室进行情景想象任务,即在指定情境中为伴侣留下请求信息,然后由主试评定其明确性;同时,测量了被试的不确定性、关系资产评估目标和推论合理性,结果证实关系的不确定性和请求信息明确性之间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而言,个体对伴侣的犹豫和怀疑水平更高时,会具有更高的关系资产评估目标,进而导致个体发出明确性更低的请求。同时,推论合理性在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起着调节作用,即相对于被个体判断为推论合理性低的事件,在被个体判断为合理性更高的情境中关系资产评估目标负向预测请求明确性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三的目的是从个体层面进一步深入探究和考察日常生活中该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浪漫关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