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说服
人际沟通
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
脑-脑同步
说服的认知神经模型
摘要:
说服是发生在参与者之间,通过交流传递说服性信息,促使目标受众自愿改变观点或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虽然以往研究采用行为实验、文本材料分析、神经影像学等技术方法为探讨如何有效说服提供了大量见解,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现实情境中的说服多发生在双人在或多人交流群体中,但以往研究通常仅设置单个参与者的实验情境,忽略了说服的社会性和人际交流性特点,对说服主体间神经活动的关联性缺乏探讨。基于互动脑假说,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社会互动在大脑社会认知功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且人际交互过程所涉及的特有神经反应模式可能与个体层面上的神经活动有本质区别。鉴于此,建立高生态效度的自然说服沟通情境,同时识别说服的人际神经指标,对于全面解析说服的动态交流过程和发生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二,人际沟通说服的发生过程呈现怎样的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仍有待阐明。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人际信息交换一样,说服是一个发送、接收、和更新信息的迭代过程。说服者可能采取一种更主动、控制型的说服沟通。即,通过积极预期被说服者可能的潜在反应,提前制定说服策略、以创造出与对方共鸣的信息。相反,说服者也可能采取一种更为顺从、低调的反应性说服模式,即由被说服者所引导的说服沟通。然而,何种说服沟通模式起关键作用仍有待阐明。此外,以往理论研究表明说服过程会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但这些理论仍缺乏实证研究支持,且目前尚没有研究从人际交流的过程对说服的动态阶段性特征进行阐明。针对上述疑问,本研究旨在从说服的社会交流特征出发,结合基于近红外功能成像的双人神经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以前额、左侧颞顶作为感兴趣脑区,通过3项研究(共3个实验),系统地探讨自然交流情境下说服的发生过程及其认知神经基础。聚焦于2个关键问题:1)自然说服沟通情境下,说服的人际神经基础是什么。2)自然说服沟通情境下,说服的发生过程表现出怎样的沟通模式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1通过初步构建兼具高生态效度和实验控制的人际沟通说服情境,探究了说服的人际神经基础。选用改编版北极求生任务作为研究范式,被试分两次来到实验室完成任务。第一次被试单独来到实验室,完成基于北极求生任务的物品选择任务。第二次两名在物品选择任务中选择完全不同的被试同时来到实验室,完成基于近红外的双人说服任务。两名被试被随机指定为“说服者”或“被说服者”。被说服者听完说服者的阐述后做出第二轮物品选择。第二次任务全程采用近红外功能成像设备对二者的大脑活动进行同步记录。行为上,首先根据被说服者的物品改变与否,将行为结果识别为说服成功和失败两种条件;其次根据被说服者朝着说服者更改的物品数量的总合以及排序计算说服结果。研究1结果表明,相较于说服失败,说服者的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与被说服者的右侧额中回的脑-脑同步在说服成功时显著增强。格兰杰因果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脑间信息流的方向性特征,即说服成功条件下说服者→被说服者强于从被说服者→说服者,且说服者→被说服者在说服成功也强于说服失败。其次,脑-脑同步与说服结果的相关分析揭示了说服者和被说服者的脑间同步性可以有效预测说服结果,且在预测性能上优于传统自我报告测量。最后,基于脑-脑同步的时间序列进程联合视频解码,发现说服开始后不久(约对应第一个论点完成),脑-脑同步就可以有效预测说服成功与否,这一时刻可能对应了说服生效的时刻。总体来说,研究1证实了说服者和被说服者之间的脑间同步性可以作为衡量说服的一项有效人际神经指标,这也为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始终将该指标作为衡量说服的有效人际神经指标奠定了的基础。研究2则在研究1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被说服者的反馈,探讨了在交互式说服沟通中来自被说服者的反馈信息如何影响说服?以及,交互式说服沟通过程中主导的说服沟通模式和说服发生过程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范式与研究1相同,但在研究1基础上增设了一个5分钟的自由讨论环节。此外,为证实交互式说服沟通对说服结果的影响并非对信息的重复加工,或由单纯的人际互动所致,研究还增设了两个控制条件(控制条件1:阶段2与阶段1完全相同。控制条件2:阶段2为独立思考任务)。研究结果分为两方面:第一,交互式说服沟通促进了说服。表现为行为学上实验组阶段2的说服结果显著高于阶段1,也高于两个控制组。脑活动结果上也发现,实验组阶段2的脑-脑同步显著高于阶段2,也高于两个控制组。并且,说服者的左侧颞上回与被说服者右侧额中回的脑同步与说服结果、说服结果的增强呈显著正相关。接着,基于主观报告、脑-脑同步结合视音频解码分析表明,与心智化相关的说服策略是交互式说服沟通促进说服的关键策略,并且脑-脑同步可以有效区分和识别心智化相关的说服策略。第二,交互式说服沟通任务中,控制型说服沟通模式显著多于反应型说服沟通模式,且脑活动上也发现控制型说服沟通模型下对应的脑-脑同步显著高于反应型说服沟通模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