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专利
技术转移
转移模式
绩效评价
管理策略
摘要: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目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生存问题。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加快探索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不断缩短从“0到1”、“1到N”的突破进程,是这一阶段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大环境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高校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纷纷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健全,全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成果无论是规模还是收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纵观目前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管理现状,仍然存在多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我国目前缺少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的方法,导致无法从技术转移的整个过程去衡量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工作。其次,绝大部分高校缺少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系统性的理解,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脱节,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及系统性的整合,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过程、转移模式及关键环节进行梳理。最后,需要深入探究各高校的管理特征及典型案例,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建议。本研究以“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特征研究”为题,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相关的研究:
第一,梳理并界定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从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巴斯德象限理论、再到创新范式及大学角色的变迁,剖析了大学知识的生产情境从认识世界、解释问题扩展到了商业应用及社会服务,知识的生产者从单一的大学转变为大学与多方主体的合作,提出了高校外部的“创新范式-知识生产模式-大学角色”及高校内部的“高校目标-制度体系-部门功能-组织结构”协同机制。其次,从环境、技术转移方、技术接收方、转移媒介、专利知识特征及高校和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构建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理解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主体之间的互动及相关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基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了本文的BMP分析模型,从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模式特征及绩效特征3个维度出发,探究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整体特征,指导实证管理策略研究。
第二,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数据,从各主体分布状况,固定转移路径及转移双方,中介机构分类及分布,转移时间分布及时滞几个方面,对我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发明专利转移率相对较低,仅为8.57%和8.71%,远低于其他主体的平均水平。较高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率和与之对应的过低的有效率和转移率,是我国高校现存发明专利的现状。我国高校整体专利技术转移数量近几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地区间差异不断地缩小,同时参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高校数量开始增加。但地区间依旧存在差异,且集中趋势明显,不仅表现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高校的主导性、参与高校的多样性和专利技术的转移数量上,更体现在高校专利技术接收数量上。
第三,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985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可视网络,从985高校专利权的流动的视角,发现了我国高校具有6种特征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985高校主要集中在直接技术转让模式,直接转让路径简单,操作流程不复杂,受众面广,但并非都是小规模或小额度的交易,不乏有大型技术成果的转让,直接技术转移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其他技术转移模式的起点。农业类高校以校企联合研发模式为主,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此类模式能够促进技术转移的快速、高效落地。高校地校研究院模式、学术创业模式以及专利经营实体运营模式所引发的专利权转让绝对数量近些年明显增多,地校研究院模式资源整合能力强,一旦形成,可以有效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现金股+技术股”逐渐成为高校推进学术创业模式的主要途径,我国专利经营实体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专利技术的推广以及专利权的交易来获取合理利润,并没有发展到通过发起专利诉讼或者出售相关专利许可盈利为主要业务来源。
第四,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特征进行了研究。以知识转移理论及技术转移的基本要素为基础,通过建立一套数据维度广、可回溯性强、持续性强的基于专利数据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校2001—2017年,2018—2022年两阶段专利技术转移绩效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有15所高校共同出现在两阶段TOP 30强榜单上,其余榜上高校,排名变化较大。在第二阶段绩效评价结果中,江浙高校技术转移活跃度明显增强,上榜高校居多,高价值专利培育、管理及运营齐头并进,势头火热,绩效增速较快。技术知识特性一级指标下,各项二级指标的均值在第二阶段大部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