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司债市场
违约风险
风险控制
案例研究
摘要:
公司债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打破刚兑以来,公司债市场违约逐步走向常态化。根据Wind数据库显示,我国公司债违约规模从2014年的13.4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2年的3081.94亿元人民币,违约金额上升了约230倍。截至2022年,中国公司债市场共发生1284起公司债违约事件。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的常态化不仅向投资者释放出强烈的风险信号,而且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机制还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2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也进一步明确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法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基于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现状,研究我国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机制与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探究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机制与相关控制策略。论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对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基础金融风险传染理论、预期理论和扎根理论进行了回顾;第三章通过分析公司债及公司债市场的定义、类型、特征,对公司债市场的发行状况和违约风险现状进行了梳理;第四章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公司债市场上13家典型的信用违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13家典型案例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归纳编码分析;第五章根据典型案例中的编码归纳核心范畴,并分析了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机制与控制策略;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信用违约风险控制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从风险传染机制角度来看。首先,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效应受到公司债市场交易网络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其次,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既可以借助“交易关系渠道”进行传染,也可以借助“信用预期渠道”进行传染。最后,在公司债市场“市场化信用惩戒措施”主导下,公司债市场各方的行为既会导致生产正常经营企业被波及,也会带来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的恶性循环。总之,初始的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事件最终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的杠杆放大效应。
从风险控制策略角度来看。首先,在公司债发行后的存续期间内,公司债相关主体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司债信用违约风险进行“预先警告”,使公司债发行人意识到“不能违约”,从而控制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其次,公司债相关主体可以通过“事中斩断”策略对公司债市场已经发生的信用违约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达到阻断信用违约风险传染,使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后,对于公司债市场发生的欺诈发行行为,外部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强化行政治理措施和司法治理措施进行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