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
课余体育竞赛
伤害事故特征
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由于课余体育竞赛具有能够娱乐学生的身心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等特点,其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另外国家也不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课余体育竞赛的发展。但由于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各种原因导致伤害事故频发,成为了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素,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因此本研究以中学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特征和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应急管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先对裁判文书进行整理编码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再对体育教师、中学领导和医院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音频转录成文本资料后使用Nvivo12.0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辅助研究进行三级编码,研究结论如下:1.中学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特征分析:(1)男生发生事故的概率无论是各个年级的分布还是总量都高于女生,并且初二和高二学生的伤害事故明显高于其他年级;(2)男生在篮球、足球和田径三大项目上的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女生;(3)学生在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中发生最多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4)因校方过错导致的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最多,且主要原因为学校竞赛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不当或风险意识不足;(5)在中学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中上肢和下肢受伤频数远远高于其他部位,且多为骨折或骨裂等骨骼伤害;(6)部分学校已经有意识的采用购买保险等手段,将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风险进行一部分的规避;(7)近十年法院在审理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的案件中,使用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颁布之后使用频率在稳步上升;(8)中学课余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其中多方承担责任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2.中学课余体育竞赛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现存问题和表现特征分析:(1)预防与准备阶段具体表现为主体集中在学校中且多为人员或能力的缺乏,有些学校由于没有开展合作,导致涉及到与其他部门合作相关的问题很少且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再加上自身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导致并未能有意识的提到关于应急预防相关问题;(2)预警与监测阶段主要表现为问题大多过于表浅没有更深入的剖析原因,大多数访谈者对这一阶段工作了解不多导致缺乏问题意识;(3)救援与处置阶段主要呈现为出现问题的主体大多来自于学校,而未涉及到其他主体,中学体育领导未做好救援与处置的指挥和指导工作,现有问题大部分提及到的个体能力和客观因素较多,而没有深入挖掘管理方面的问题与原因;(4)善后与恢复阶段呈现为首先问题多集中于具体的工作内容,而没有针对应急机制方面,受自身局限性太大导致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最后缺少提出对善后与恢复阶段措施方面的问题。问题表现特征分析主要包括:(1)参与主体对于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表现为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都没有体现出科学系统的应急管理理论;(2)应急联动机制缺乏横向建设,表现为应急联动的参与主体没有常态化、应急联动机制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够先进、除学校以外的部门和组织参与度低下;(3)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够成熟,表现为预防与准备阶段的准备措施过于零散、预警与监测阶段的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过于简单、应急预案存在更新不及时和实用性低、缺少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3.中学课余体育竞赛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构建策略:(1)加强伤害事故应急管理理念的培养与学习。(1)主要通过建立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小组加强参与主体的应急管理理念;(2)对学校开展日常应急知识教育并形成应急教育定期实践模式;(3)全方位升级应急知识技能培训机构,形成多种类、全形式的针对师生的应急培训模式。(2)全过程加强应急联动机制横向建设。(1)形成专业化的应急核心团队帮助参与主体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2)制定常规的运行程序将应急联动机制管理方式规范化;(3)设立跨部门合作行动目标最大化的提升部门和组织的参与度。(3)健全多部门协同处理伤害事故联动机制。(1)通过识别学校课余体育竞赛风险来丰富应急预防体系;(2)充分的对学校课余体育竞赛风险进行评估帮助学校强化预警措施;(3)对学校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审查与质量评价并建立一个共同的文件信息分享系统方便查询和学习;(4)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以帮助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