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边境旗县
协同发展
转移支付
公共投资
最优控制
摘要:
边境地区是国家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边境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为改变现状,许多边境地区选择了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这虽然收获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边境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边境居民守土固边的积极性减退。如何能够兼顾经济增长和守土固边的目标,获得边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双重提升和相互促进,达成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是边境地区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内蒙古拥有最长的中国陆地边境线,边境功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改革开放前,战备和托管曾是内蒙古边境旗县的主要管理形式,经济建设被搁置,贫困问题较为严重。改革开放后,许多内蒙古边境旗县在经济上偏重于矿产资源开发,在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未相应提升社会福利,反而造成了草原退化、牧场破坏等环境和经济社会问题。1999年起实行的兴边富民行动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一方面通过公共投资引导边境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巩固和扩展边境功能,为边境社会福利的提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直接补贴边境居民的生产生活,增强其守土固边的能力和信心,进而更好地投入到边境的建设当中。兴边富民行动的成功实施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福利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内蒙古边境旗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前依然面临着经济转型压力、社会福利增长支持单一等实际困难。内蒙古边境旗县亟待走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同时边境居民生活也应达成守土固边与共享改革成果、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基于这些背景,本文尝试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民族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探究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一致原则,并为其设计数理模型,同时了解内蒙古边境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寻找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界定研究内容概念,然后对涉及经济学、民族学和边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再对国内外的边境发展和公共经济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对我国边境发展的国家政策进行对比归纳,抽象出边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原则和实现方法,再结合最优控制理论为发展路径设计可以应用的数理模型;第三部分,利用年鉴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获取内蒙古边境旗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将之与同时期的内蒙古和全国发展状况做出对比,寻找发展特点、优势与不足;第四部分,对内蒙古边境旗县的典型嘎查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旨在了解边境旗县居民生产生活现状,获取其对于边境发展的意见;第五部分,选取与内蒙古边境居民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牧业生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产业经济增长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旨在了解地区经济增长的特点与效率,并为最优控制模型提供参数参考;第六部分,针对之前的研究成果总结内蒙古边境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其特点与潜力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边境居民权益保障的策略建议。本文主要获得的研究结论有: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必须满足经济增长、边境功能、居民福利相互促进的原则,中央统筹边境地区发展时,一方面要考虑有效利用公共投资帮助当地过渡到自立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另一方面要保障相应公共消费与补贴的稳定支持政策,保障和巩固已有的社会福利与边境建设成果,并应使二者达到符合本文模型优化条件的平衡。就内蒙古边境旗县而言,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乏力,传统产业优化不足,社会福利仍需加强等。内蒙古边境旗县的经济增长需要发挥地理特点,利用科技创新,拓展贸易形式。未来内蒙古边境旗县要更加注重提升本地居民的权益保障,尊重居民的生产生活选择,通过政策支持、集体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引导传统产业的优化以增加居民的收入,让边境居民安心守土固边,共享改革成果。此外边境旗县政府还应开放理念,注重信息资源价值,增强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