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位置控制
自抗扰控制
系统实现
摘要:
当前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以电机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智能装备,如工业机器人等迅速普及应用,同时对电机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使得电机驱动控制更为精准、高效成为研究焦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凭借其结构紧凑、驱动可靠等优异特性,在工业控制中备受青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策略(Field-Oriented Control,FOC)应用广泛,但传统FOC使用比例积分控制器(PI),使得PMSM位置伺服系统的指令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受限。此外,“位置-转速-电流”三环串级结构限制了伺服系统的频率响应能力。本文以传统PMSM位置伺服系统中存在的此类局限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改进方法,并通过仿真与实验来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建立PMSM的数学模型,简述FOC的基本原理、实验平台的软硬件组成。根据控制器的工程化设计方法,设计电流环与转速环控制器,完成PMSM位置伺服串级结构下的建模与仿真,并通过实验对控制器设计方法有效性、模型与实际系统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仿真与实验结果,讨论PI控制器在PMSM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局限性,为后续章节改进控制器作铺垫。其次,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改进PMSM位置伺服的转速环控制器,完成相应仿真与实验验证;为进一步研究反馈律对自抗扰控制系统的影响,在自抗扰控制中引入非线性反馈律,分析其性能并优化,完成所提方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再次,针对传统PMSM位置伺服系统位置环的比例控制器局限性,应用线性自抗扰理论,设计位置环自抗扰控制器。接着对于PMSM的位置、速度信息可通过编码器直接或计算获得的实际情况,应用降阶自抗扰控制理论,进一步优化位置环自抗扰控制器,并证明其稳定性,完成所提方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最后,针对传统PMSM位置伺服系统三环串级控制结构限制了系统频率响应的问题,将“位置-转速”串级结构变更为并行结构,设计微分器对位置和转速进行规划,并通过仿真说明参数作用,从而实现基础的双环位置伺服控制,再设计双环位置控制结构下的“位置-转速”复合自抗扰控制器,并基于频域理论对所提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完成仿真与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