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理灾害教育
小初高
课程一体化
气象灾害
摘要:
逐年频发的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灾害教育是推进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着力推进中小学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地理学科一直是重要的学科媒介。当前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课程资源不足、学段间灾害教育缺少衔接等问题。地理学科与灾害教育间是何种联系,各学段地理课程如何有效渗透灾害教育,围绕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课程如何设计,具有课程研究价值与教学参考意义。
本文从课程设计视角出发,对国内外有关地理灾害教育的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访谈法,面向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得出当前上海市中小学灾害教育实施现状、地理与科学学科教学与灾害教育以及课程一体化现状,结合灾害学、地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与方法,开发小初高地理灾害教育课程设计框架,以上海市气象灾害为例做课程案例设计,并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以挖掘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价值,为一线地理灾害教育教学提供实用性课程资源与教学参考。
课程设计首先确立框架。本文以科学性、进阶性、综合性和科普性作为课程设计原则,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行地理与科学课程标准、国内外相关教材及教育资源、自然灾害类型与灾害教育为设计依据,明确小初高地理灾害教育课程设计框架。再来,围绕上海市气象灾害做课程案例设计。依据课程设计框架与上海市气象灾害有关资料,分学段设计主题式课程案例,明确各学段主题、提取课程核心概念并介绍各学段讲授方式与衔接。而后,逐段进行课程实施与优化,评价课程并总结反思。从小学学段依次开展课程实施,并进行课程学习水平评价,每学段课程实施效果与反思为下一学段提供参考,并通过实施检验本课程设计的可实操性,从学生学习反馈中得出一线地理灾害教育实施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地理学科与灾害教育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存在落实困境,存在灾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应灾疲倦、课堂授课空间有限、灾害教育内容关注不足等问题;围绕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活用课程设计框架,一是地理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灾害教育内容体系与地理核心素养存在包含关系,二是具有时代话题的课程主题更具教育意义,三是梳理灾害核心概念的学段衔接;学段的地理课程衔接灾害教育应斟酌学情与教法,学生灾害认知发展存在割裂,其地理空间尺度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需结合学情选取不同教法。此外,地理灾害教育还可灵活切换课程形式,丰富灾害教育实施方式,尝试多学科与灾害教育的融合。
受限于课程结构、实施场地等条件,研究存在地域局限性、教法与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对象选取问题,针对地理学科与灾害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化,此外,学生灾害素养的测评研究、国际灾害教育比较研究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