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择偶复制
个人信息
同性榜样
信息冲突
吸引力
摘要:
择偶复制是个体在潜在伴侣个人信息不足情况下,依赖于同性榜样态度信息进行择偶的一种社会学习行为,它是一种非独立的择偶策略。择偶复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动物的研究,而关于人类择偶复制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基于公共信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信息资源的角度去探讨择偶复制效应的发生与消失机制。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选择年轻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男性个人信息(面孔信息、财务信息、人格信息)为自变量,择偶复制效应作为因变量。探究个人信息类型与信息数量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实验一,探究在仅给女性被试提供男性个人信息的面孔信息时,研究择偶复制效应是否会发生。被试为19-25岁异性恋年轻女性33名。结果发现,被试采纳了同性榜样态度信息而不是个人信息,择偶复制效应发生。实验二,在实验一面孔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了男性人格信息或财务信息。探究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以及信息效价一致性是否对择偶复制效应有影响。根据提供个人信息的不同,将被试分为财务组和人格组两组。被试为19-25岁异性恋年轻女性65名,其中财务组被试34名,人格组被试31名。结果表明,1)财务组被试择偶复制效应不发生,而人格组被试择偶复制效应发生。即当女性了解了男性的财务信息,个体将不采纳同性榜样态度信息,择偶复制效应消失。2)信息效价一致和冲突也会对被试是否发生择偶复制效应有影响。研究发现人格组中,信息效价一致和信息效价冲突择偶复制效应差异显著。而在财务组中,信息效价一致与信息冲突差异不显著。实验三,在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基础上,除了给男性面孔信息外,还提供了男性更丰富的人格信息(人格词从实验二的2个增加到了4个),探究人格信息的数量增加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被试为19-25岁异性恋年轻女性50名。结果表明,1)与实验二人格组(2个人格词)数据比较得出,实验三(4个人格词)在增加了人格信息量后择偶复制效应消失。由此说明,随着被试对男性人格信息的更多了解,受同性榜样态度信息影响会减少,即择偶复制效应会消失。2)与实验一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是否呈现人格信息择偶复制效应差异显著。为了进一步说明了信息资源对择偶复制的影响,实验后被试填写了择偶复制调查问卷。问卷结果表明,3)个人信息对女性来说是否重要决定了她们是否会采纳同性榜样态度信息,个体是通过权衡个人信息和同性榜样态度信息两类信息资源来做出择偶选择。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女性在男性个人信息是面孔信息时个体择偶选择受到同性榜样态度信息的影响,发生择偶复制效应。(2)女性在男性个人信息是财务信息和面孔信息时,择偶复制效应会消失,个体不再受到同性榜样态度信息的影响。而女性在男性个人信息是人格信息和面孔信息后,发生择偶复制效应,个体依然受到同性榜样态度信息的影响。这说明个人信息类型会影响择偶复制效应,女性对男性财务信息比人格信息更敏感,更能让女性择偶复制效应消失。(3)人格信息与同性榜样态度信息效价是否一致差异显著,而财务信息与同性榜样态度信息效价是否一致差异不显著。所以信息效价一致性会影响择偶复制效应。(4)对于不够敏感的男性个人信息(人格信息),在增加其信息量后也会让择偶复制效应会消失,女性不受同性榜样态度信息的影响。本研究证明了择偶复制效应的本质是权衡个人信息和同性榜样态度信息两类信息,采纳同性榜样态度信息会发生择偶复制效应,而采纳个人信息则不会发生择偶复制效应,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择偶策略。同时说明了,当女性掌握足够多或者非常重要的男性的个人信息,她们将不再受同性榜样态度信息的影响,拥有独立判断选择配偶的能力。最后,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单身女性的恋爱做出了指导,选择潜在伴侣时不仅要参考同性女性的意见更要充分了解男性个人信息,结合两类信息才能准确的做出择偶选择。与此同时也为被女性多次拒绝的单身男性提出恋爱引导,如何打破择偶复制的影响,消除自身择偶的弱势,只需要展示更多的个人信息。女性除了喜欢收入高的男性,也喜欢专一、温柔、有责任心、孝顺的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