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德
理性
意志
自律
自由
摘要:
康德致力于建立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这种道德哲学摒弃以往的伦理学研究方式,抛弃经验性的东西,先天地去探求道德的至上原则。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要为日常道德寻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根据。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过程不像其《实践理性批判》那样自上而下进行演绎,而是从日常的道德经验出发,采用一种从下到上逐步提升的方式。这种从下到上的探索方式指明了,我们如何从普通的道德现象出发,去追问那藏在现象背后的自由。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以及康德的那些道德原理的建立过程。本文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开始,探寻自在的善良意志。为了阐明这个具有绝对价值的善良意志,我们引入了“义务”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原则,康德首先排除违背义务的行动,其次区分了“合乎义务”与“出于义务”的行为,康德就此表明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最后使之成为一条普遍法则。但为了使这条法则解释得更清晰更严格,我们必须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学领域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这种道德形而上学摆脱了经验和欲望的干扰,先天地对德性法则进行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德性法则就展现为一种命令的形式,被看作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命令分“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而道德法则只能看作一种定言命令。那么,它作为一种定言命令是如何可能的呢?我们不得不先天地探讨定言命令的可能性,康德为此划分了“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是有理性的,并作为一个知性世界的存在者,必然会以道德法则来要求自己。如此一来,道德法则作为一种定言命令就得到了证明。所有的这些结论都建立在自由预设的前提之上,但“自由何以可能”以及“纯粹理性如何可能是实践的”,我们无法弄明白,因为自由的理念就是一切实践哲学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