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明节
道德教育意义
宜宾县
德育特征
德育机制
摘要: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从根本上看,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限度。因为作为德育活动手段的德育内容、方法以及作为德育影响源的教育者本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同时学校德育又局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那么,如何弥补这一局限性呢?
近年来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无疑具有这一功效,因此,选择生活中现存的德育资源成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传统节日正契合这种要求,因而进入了笔者的研究视域。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再三思考,笔者最终选择清明节这种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活教育和生活德育理论出发,把清明节作为回归生活的现实教育样本,挖掘蕴含于其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力图为学生建构一个全方位、开放的道德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亲身体验蕴含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道德教育,对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充实道德教育内容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田野考察,即事实采集,并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具体运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因为清明节是一种社会现象,参与其中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因而不宜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宜通过田野考察和描述性地呈现研究结果,这样更细致入微,更能准确地呈现研究对象或情境。经过利弊权衡,笔者最终选择宜宾县的清明节作为该研究田野考察的对象。一是为了方便研究工作的开展,二是宜宾县的清明节保持着良好的传统习俗并深受宜宾县人的重视。在对宜宾县的清明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前期考察后,笔者初步体会到清明节确实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接下来,笔者于清明节期间着重对宜宾县三个家族的清明节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最终将白花镇一李姓人家清明节的活动过程作为该研究田野考察的文本纳入了文章之中。这是因为跟踪调查的三个家族的清明节仪式和活动都基本相同,加上论文篇幅的限制只记述了李姓家族的清明节全过程。最后,在事实的基础上,把宜宾县白花镇的清明节置于节日的道德教育意义平台上进行分析。
本研究的逻辑思路如下:
1.基于对学校德育和传统节日现实的关注,在生活理论和生活德育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清明节作为回归生活的现实教育样本,以期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和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这便是研究清明节道德教育意义的初衷。
2.阐释清明节的文化品格,这是论文第二章的重要内容。该章首先对清明节的由来、演变以及相关节日习俗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重点分析清明节的文化品格。该章从孝、祖先崇拜和血缘亲情三个层次阐述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探究清明节道德教育意义的内在根源。
3.田野考察:以宜宾县的清明节为例。清明节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单从清明节扫墓祭祖之文化内涵便可看出,这是一个无需再证的事实。但是,本章仍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宜宾县清明节做田野考察,目的是为了再次确认清明节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对第二章的有益补充。
4.结合生活事实,试从德育特征和德育机制两方面对清明节为什么具有道德教育意义以及如何发挥道德教育意义进行阐述。清明节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具有生活所赋予的一般生活特征,同时它又是一种具体而特别的生活,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如综合性、生活性和自主建构性等特征。对于清明节如何发挥道德教育意义,本研究结合生活事实,分别从体验、对话和情境三个机制对其加以论述。
综上所述,清明节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德育方式多样,它于生活中、结合生活、围绕生活而进行教育,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教育,是对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很好补充,因而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