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特色表达
释意理论
意译策略
交传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来往日趋频繁。口译作为双方交流的纽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优秀的口译员能够充分理解并恰当转达演讲人的意思,为整篇演讲添彩;反之,如果口译不到位,则会使演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也出现在各个演讲中。在口译实践中,演讲人和听众往往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如何翻译这种特色词汇和表达成为了口译员面临的一大难题,能否恰当处理该问题关系到译文质量的高低和本次会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表达在中到法交替传译中的意译策略。释意理论的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女士(Danica Seleskovitch)将口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研究释意理论能够帮助译员有效克服在口译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利于信息的传达。本文拟选用《海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会议模拟会议》和《清明节主题模拟演讲》两个例子,结合笔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例,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分析并总结中国特色表达的分类及翻译策略。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理论框架,简述口译的特点、释意理论的定义、中国特色表达的特点;第二章案例介绍,对以上两个口译项目进行介绍,并描述自己的译前准备;第三章结合案例分析中国特色表达的分类、在释意理论指导下每个分类应使用的策略;第四章结语,通过表格的方式更清晰直观地呈现第三章的结论,以便形成规律,并总结这些策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