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耶稣圣诞节
上海
外国冬至
云南起义纪念日
商业消费
革命动员
摘要:
从清末到民国,上海一直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前沿阵地。作为欧美国家最为流行的节日,耶稣圣诞节被开埠后定居上海的外国侨民带入上海,从此掀开了它进入上海华人世界的序幕。笔者通过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媒文本发现,耶稣圣诞节民国时期在上海的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清末上海开埠到20世纪早期,此时大多数上海华人处于对耶稣圣诞节的观察阶段。通过观察租界里洋人放假、装饰及弥撒等节日习俗,华人对耶稣圣诞节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中夹杂了偏差谬误,例如将耶稣圣诞节误称为“外国冬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商业消费及中国大革命的双重刺激下,耶稣圣诞节成功俘获上海华人,成为民国上海最热闹的狂欢节日,同时也是爱国人士宣扬“和平”、“博爱”和“牺牲”等革命精神的良好契机。在此期间耶稣圣诞节成功地嵌入上海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愈演愈烈;20世纪30年代以后,耶稣圣诞节俨然成为上海地区一个常规的节日,形成了以逛百货、通宵跳舞、吃大菜为主的娱乐狂欢活动,但它也因给本土节日造成危机和让年轻人只顾狂欢行乐罔顾国难,不断受到相关人士的批判。本文通过重绘西方耶稣圣诞节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演变流行之路,展示在民国时期上海这个被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城市里,百姓节庆、商业消费和政治运作三者相互成全的同时又彼此博弈的复杂关系,还原国人最初直面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直观反应。以此来想象构建民国时期上海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