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民本位
精神困境
文史互动
屈原
摘要:
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观,是一个涉及政治、学术思想以及文艺创作多个维度的重要概念,备受学界关注。目前已有不少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出“人民本位”观的价值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角和重要参考。不过,郭沫若本人对“人民本位”抱有怎样特殊的理解和期待,这一观念被确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方向和治学思想的标杆之前郭沫若经历了怎样的个人心路历程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事实上,“人民本位”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一文中,它与戏曲《湘累》中的“苦闷”情绪相互参照,揭示了浪漫文人难以克制的政治追求。换言之,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并非各自独立展开的两种话语实践,而是以互为动力的生产模式使其精神困境得以显化,它们共同诠释了郭沫若式的“浪漫”。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历史剧《屈原》为研究对象,考察郭沫若历史虚构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联性,探析“人民本位”思想的缘起、发展,兼论其文学形态多样化问题,从而证明它是置身过渡时代的“人”正视和尝试解决个人精神困境,从而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存在,而不是因应现实需要而被发明出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