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国时期
《屈原》热
接受美学
政治
审美
摘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可谓是郭沫若创作生涯的第二个爆发期。郭沫若从诗坛转到戏剧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屈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接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历史剧《屈原》正处于生命的旺盛期,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出都吸引着许多人。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政治与审美两个因素对《屈原》接受的影响,探讨民国时期《屈原》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思考了抗战时期政党之争对文学接受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时期的审美需求。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经过及《屈原》接受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引出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民国时期《屈原》热现象;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了这一研究对象还存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论文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史料重返历史现场,从媒体的报道、观众的观演、文坛的评论、《屈原》唱和四个方面呈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屈原》热现象。论文第二章主要是分析政治因素对《屈原》接受的影响。这章分别论述了国共两种意识形态在《屈原》接受中的渗透。不同的意识形态犹如不同的化学剂,注入《屈原》这一对象后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不一样。借助接受美学原理,这章分别论述了《屈原》在国共两党的阐释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接受形态,并且探讨了不同的接受形态背后的接受动机。国民党在《屈原》的接受中,重点阐释了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因为这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想相契合。共产党在《屈原》的接受中,重点阐释了屈原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愤懑不平,因为这与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相契合,体现了共产党在《屈原》阐释中的政治想象。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屈原》热的原因。论文首先分析了人们的审美眼光在抗战时期发生的变化,爱国主题的作品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以屈原为题材的诗歌与戏剧在抗战时期的复活就展现出了审美的时代性规律,《屈原》热现象与屈原题材适应抗战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屈原》剧本的艺术魅力: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丰满、人物语言个性化等。最后,分析了中华剧艺社成功的二度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考究的服饰、精美的舞台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