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宜昌地名
语言学
命名理据
文化
摘要:
地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名的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地名对一定的地理实体具有指称作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交际工具,对地名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本文选取宜昌市1779个行政区划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对宜昌市地名的语言学考察,主要从语音、语词、辞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1.宜昌地名音节结构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声韵搭配上以平仄相间和平声相连占大部分,同时以平声调为主,仄声调为辅。2.宜昌地名结构上以“专名+通名”和“专名+通名+通名”的形式为主,专名用字主要有地理实体、人名姓氏、心理期待以及数词四大类,通名用字以“家、坪、河”三字的数量占绝对优势。3.修辞上,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讳饰、夸张、谐音、用典七种方式。对宜昌市地名的命名理据考察,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命名者意愿以及民族语遗留四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信息:1.宜昌市的地形和水文类地名约占地名总数的54.97%。该地地形复杂,兼有平原、丘陵、山地,且有着丰富而发达的水系。从地名中也能观察到宜昌地区的矿产、植物和动物资源。2.宜昌市人文类地名包含人物族姓、文化景观以及史实传说三个方面。3.宜昌地名中一些“车”“湖”“资”“麦”“苦”等字为土家族语言遗留。对宜昌市地名的文化考察,分别从三国文化、巴楚文化、宗教文化、三线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1.宜昌对吴、蜀两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战争涉及猇亭、宜都、远安、当阳、秭归、长阳等地。宜昌也是关公文化的发祥地。2.巴民族兴起于宜昌西南地区的清江流域,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现广泛生活在宜昌地区,先楚文化发祥于宜昌沮漳河流域。宜昌地名中还保留着楚地方言词,如:“垸”“沱”“墩”“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