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域文化
屈原文化
小学
班级文化建设
行动研究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有助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地域文化的校园文化研究已在逐年发展中得到深化,但基于地域文化的班级文化研究还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处于学校教育早期阶段的小学班级。班级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影响着班级生活氛围,维系着班级固有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落实应深化到班级层面。屈原文化是宜昌市的地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为探索屈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整合的策略和影响,本文以宜昌市T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
通过自编问卷和访谈,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了解该校五年级屈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将屈原文化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方案,在该校选择两个在各方面都较为相似的班级,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为期3个月、共实施两轮的行动研究,对行动研究实行前测与后测,并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第一轮研究主要是通过优化班级物质环境、屈原精神加入班级精神底色和助力制度公约建立将屈原文化引入班级,营造屈原特色班级氛围;第二轮行动研究通过夯实屈原风物质建设基础、借助小组合作和积分制加大精神建设力度以及促进制度建设健全,优化屈原文化的融入过程。在行动研究整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对师生进行访谈、分析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于将屈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及实际操作都有着明显的进步。
根据现状调查和两轮行动研究的结果,从学校、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四个方面提出因地制宜开展屈原文化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班级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持,组织学习地域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的培训,建立相关机制与体系,并从校园层面为班级提供平台;教师应当通过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在班级生活中优化物质环境,重视精神建设和构建班级制度;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力量的加入;通过政府、高等院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助力地域文化的融入。
因地制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在多年前就已得到关注和重视,但具体落实到小学班级层面的研究并不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班级生活中受到的熏陶及获取的经验对其今后发展有较大影响,基于屈原文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培育和全面发展,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促进教育行为的发生,改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