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品安全
地方政府
食品安全监管
摘要: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新时代,食品安全的评价范畴已从吃饱扩展至了吃好。从饱到好的范式转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食品产量屡创新高,食品工业发展迅猛,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制化进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表现出趋稳向好的态势。然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人民对食品安全的希望和需要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矛盾。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阜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案”、“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等一系列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挫伤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流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和治理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多次强调,食品安全是对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推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需要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地方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守护人,更要创新思维、主动作为,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发展实际、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本文围绕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展开研究,在认真梳理总结我国地方政府食品监管历史演进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撷取了宜昌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实践经历作为研究和实证对象,分析其改革的动因和做法,并对其监管成效进行评估,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要转型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以新理念谋划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二是要创新体制,通过加强源头管控、增加基层监管力量、推进监管体制改革等方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无锋监管,三是要综合施策,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手段,营造诚信文明市场环境,筑造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