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撞击玻璃
火山玻璃
矿物岩石学
地球化学
靶岩
摘要:
撞击玻璃和火山玻璃,作为天然玻璃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的成因研究对于揭示地外物质撞击过程以及火山源区的性质有较大科学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6块天然玻璃的手标本特征、显微结构特征、包裹体特征、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区分了撞击玻璃与火山玻璃,并确定了各样品的成因类型及源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BM01-01样品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酸性火山玻璃,与北美黑曜岩类似;其余样品为撞击成因玻璃,其中JK01-01样品为捷克群撞击玻璃中的波西米亚型;LBY01-01样品为利比亚沙漠玻璃;而YN01-01、HN01-01和ZJ01-01样品则同属于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群。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除利比亚撞击玻璃外,其余5块玻璃样品主要由Si O2、Al2O3以及少量其他氧化物组成,而利比亚撞击玻璃中的Si O2含量极高,超过95%,与其他撞击玻璃存在显著成分差异。在稀土元素特征方面,所有样品均呈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且Eu负异常明显。主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撞击玻璃的源岩可能由多种富硅碎屑岩构成,不同散落区的源岩组成存在差异。微量元素特征则显示撞击玻璃的源岩组成与大陆地壳沉积物相似,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等存在明显差异。此外,通过构造判别,发现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群和北美群的源区构造环境均为大陆岛弧区,捷克群的源区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而象牙海岸撞击玻璃的源区构造环境为大洋岛弧环境。通过样品的矿物包裹体类型、冲击变质特征、主量元素(Fe O、Mg O、Ti O2、K2O)与Si O2含量相关性、δEu值、Fe3+/Fe2+值等指标可有效区分撞击玻璃和酸性火山玻璃。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有效区分撞击玻璃与火山玻璃、撞击玻璃的成因类型及源岩组成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和源区环境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