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伏牛山花岗岩体
钾长石巨斑晶
锆石U-Pb定年
锆石Ti温度计
铁含量
摘要:
伏牛山花岗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过渡部位,是一个燕山期岩基。前人曾对伏牛山花岗岩体开展过基础地质研究,但相对薄弱;该花岗岩体中发育有大量的钾长石巨斑晶,可以作为钾长石矿进行开发利用。Fe在钾长石中作为有害元素,若含铁量过高,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故而需要评估钾长石的铁含量。但目前对于钾长石巨斑晶的系统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在对伏牛山花岗岩体开展岩石学的基础上,对钾长石巨斑晶开展矿物化学的研究,进而探讨花岗岩的结晶条件,对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生产意义。
故而,本论文主要围绕河南伏牛山花岗岩体及其中产出的钾长石巨斑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确定花岗岩的成矿年代学、确定钾长石所含组分及杂质含量、钾长石的结晶温度,取得成果如下:
伏牛山花岗岩体的岩性为似斑状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68.85%~73.23%)、高铝(13.91%~15.91%)、高碱(7.47%~8.75%)的特点,具有中等含量的Fe2O3(1.86%~2.43%)和CaO(1.81%~2.49%)以及少量的Mg O、MnO、P2O5、Ti O2,基本不超过0.6%,属于准铝质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h、U、Hf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显示明显的右倾特点,轻稀土元素富集,亏损重稀土元素(偏水平),δEu范围为0.77~2.77,平均值为1.56,有着明显的Eu正异常,说明源区斜长石的大量熔融。
对伏牛山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与Hf同位素研究。锆石的谐和曲线年龄为142.98±0.28Ma(MSWD=0.14),表面加权平均年龄为142.98±0.25Ma,表明了伏牛山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中生代早白垩世,为燕山中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锆石的εHf(t)值均为负值(-27.0与-17.0),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2246Ma~2872Ma之间。故而推断伏牛山花岗岩体的物质来源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
构造环境图解中显示,伏牛山花岗岩体基本形成于火山弧花岗岩和同碰撞花岗岩的过渡区域,即在挤压和伸张的过渡时期形成,又因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征,推断是由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
对伏牛山花岗岩体中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黑云母具有高Si、Al、Fe、Mg,贫Ti、Mn、Ca、Na的特征,为镁质岩浆成因的黑云母,指示为幔源混源成因。通过黑云母温压计得到黑云母结晶时的结晶温度范围在795℃~834℃左右,压力在220MPa~593MPa范围内,且结晶环境为高氧逸度环境(-12.92~-13.95%)。
对钾长石巨斑晶的矿物化学研究显示,本研究区内钾长石为正长石。铁主要存在于矿物晶格中或以磁铁矿的形式赋存在钾长石巨斑晶中,少量以铁浸染的形式淋漓渗透在钾长石表面。通过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钾长石巨斑晶内FeO含量平均为0.095%,黑云母-钾长石矿物对中,钾长石矿物中的FeO含量平均为0.13%,两者存在差异,原因为黑云母中FeO含量高(16.44%),其结晶早于钾长石,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黑云母中的Fe会向钾长石渗透扩散,故而矿物对中钾长石矿物中的FeO含量会较高。
通过本次对钾长石巨斑晶中Na、K含量以及FeO含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伏牛山花岗岩体中的钾长石巨斑晶已经达到了常规长石产品中特级以及一级陶瓷产品,可应用于日常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