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保护
环境行为
环境意识
环境风险感知
环境知识
规范激活模型
摘要: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其干流自西向东流经我国九省二市后注入东海,水资源总量占全国35%,流域面积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五分之一,长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流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与我国整体生态安全密切相关。长江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湿地资源等,既为其沿岸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料,更为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愈发频繁的人类开发活动下,长江沿岸自然环境已然不堪重负,污水滥排滥放、无节制捕捞、非法采砂等现象屡禁不绝,造成长江及支流水质大幅下降,部分河湖生态调节能力退化,流域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2016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提出了“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严肃要求。在党中央的规划部署下,国家和沿岸各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水环境保护规章政策,各项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开展。然而,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也是主要受益人的沿岸居民群体却在长江大保护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下,居民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行动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据新闻报道,沿岸居民私自垂钓售卖长江水产品、丢弃杂物倾倒污水、江滩湖滩露营及驾车碾压等现象屡见不鲜。沿岸居民普遍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也难以有效的参与公共环境活动。因此,对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公民环保参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沿岸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找出提高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的途径,同样迫在眉睫。本研究尝试解释以下问题:第一,沿岸居民的水环境保护行为会受什么因素影响?第二,沿岸居民的个体特征对其水环境保护行为会产生什么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什么?第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提高居民的环境行为水平?本文运用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本文对关于长江环境保护的研究、国内外对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水环境保护中居民态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对环境社会学常用的规范激活模型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并提出假设H1—H8,形成了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包括由结果意识、责任归属、个体规范、环境风险感知和环境知识构成的五个自变量,由个人环境行为和公共环境行为构成的两个因变量,以及社会氛围作为调节变量。接下来,研究选取了长江中下游南京、武汉、芜湖、九江四座城市进行网上问卷调研,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调研产生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利用SPSS26.0和AMOS24.0软件,分析了样本的总体特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对模型中存在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第一,居民的水环境保护结果意识对水环境保护个体规范有正向作用,并可以通过个体规范影响个人和公共环境行为。第二,居民对长江水环境恶化的风险感知可以对个体规范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个体规范间接作用于公共环境行为,但对个人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则并不显著,同时缺乏对两种环境行为的直接作用。第三,居民的环境知识程度既可通过个体规范间接作用于环境行为,也可直接促进环境行为产生。第四,居民自身所处的社会氛围在个体规范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五,年龄与水环境行为的分布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环境行为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农村地区的环境行为水平最高。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对长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转变宣传和舆论引导方式,培养公众环境保护主体意识。第二,进一步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升公众水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第三,营造沿岸居民参与长江保护的氛围,鼓励将公共环境行为通过活动方式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