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IGC
蜀身毒道
传播范式
数字丝绸之路
摘要:
蜀身毒道作为古代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南亚的商贸、宗教及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其文化价值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然而,受制于地理封闭性、传播载体脆弱性以及受众精英化等问题,其文化传播长期面临“孤岛效应”。本文提出以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困境,通过空间复现、时间突破、文化解码等路径,重构文化叙事方式。实践表明,AIGC 能够将古道遗迹转化为沉浸式数字体验,激活符号价值,并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这一范式革新不仅突破地域与代际限制,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统文化从“文物保护”到“文化繁殖”的范式跃迁,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关键词:AIGC;蜀身毒道;传播范式;数字丝绸之路一、蜀身毒道文化价值及传播困境 因此,蜀身毒道不仅作为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蜀身毒道文化价值深厚 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更是承载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蜀身毒道作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是一 历史记忆,但是其文化价值传播却存在一定困境。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 (二)蜀身毒道文化传播困境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在这条古代商道上, 蜀身毒道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地势险中国商人通过掸国(缅甸)与“身毒”——印度与 峻,人口较少不易向外进行文化传播,容易受自然大夏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主要交换商品有邛竹杖、 条件限制形成“孤岛文化”。古道的传播主要依托金、贝、玉石、琥珀等制品。 实物载体,比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器物,还有行蜀身毒道作为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的 走在古道上的马帮进行口口相传,但实物载体传播重大发现,正式开始了东汉王朝与大夏的文化交流, 具有一定的信息衰减性。器物虽然能够通过贸易传自此,蜀身毒道作为一条贸易网络,不仅提高了沿 播文化符号,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依赖使用线各国的经济效益,更是宗教与思想的传播通道、 者或者接收者的“自我解读”,但“自我解读”存民族融合的活态见证。这条路上,佛教文化从印度 在一定的偏差性,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其无法传入中国云南。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四川乐山 表达背后的历史背景或者社会文化,这一定程度上大佛正是佛教中国化的有力印证,这些遗迹都体现 导致了文化信息的碎片化。口口相传虽然作为人类了在蜀身毒道上印度佛教本土化的融合。同时,作 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但其也存在局限性,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儒教以及道教也随之传播至 古道上的马帮、商旅通过口头讲述古道传说,成为东南亚,形成“文化双行道”。 “行走的活态记忆”,但是这些记忆容易因为战争、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蜀身毒道的贯 疫病或代际断层而失传,保存十分不易,后人仅能通也是民族融合的活态见证,沿途的彝族、白族、 通过零碎的信息碎片来进行推测。傣族等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节庆中都保留了古 同时,纳西族东巴经文是少数系统性记录古道道交流的痕迹。 的文字载体,但这种文字仅限于在特定宗教群体中82艺 术 探 索COMEDYWORLD使用,未能转化为大众可接触的知识体系。加之东 还可以通过技术构建历史人物对话引擎,使过巴文无标音系统,脱离祭司口授便无法准确传承, 去的历史人物“活”过来,建立由 AI 驱动的丝绸这也导致了蜀身毒道文字资料记录的稀缺性和封 之路代表性人物形象——“张謇、马可 ?波罗等”,闭性。 与他们对话,构建数字分身,询问他们在蜀身毒道蜀身毒道的文化在当时长期被精英阶层垄断。 上面的所闻所见。比如百度文心一言就已经开发“古古道上长期来往的都是商贾、僧侣或者地方贵族, 道通译”系统,用户输入现代问题(如“如何应对当时的普通民众仅作为文化传播的“终端”而非参 瘴气?”),AI 就会自动匹配《徐霞客游记》中的与者,这种结构导致文化辐射范围受限。且商贸往 应对策略并转化为白话文 动画演示。但百度文来伴随一定的商业机密,商贾群体大多数会用极其 心针对的整个古籍,在丝绸之路板块也会有一定欠隐秘的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清代腾冲商帮通 缺,所以加深对于蜀身毒道的研究,积累大量史料过“密语账本”记录交易,仅核心成员能解读,普 可以更好地打造一款专属于蜀身毒道的跨时代对话通马夫、挑夫无法接触商业网络的核心信息,沦为 系统。体力劳动者。 (三)文化解码创新结合上述因素,蜀身毒道的“封闭性文化循环” 蜀身毒道文化价值蕴藏深厚,但相关研究较欠形成,实物及口口相传的脆弱性难以使文化突破地 缺,其传播形式更是单一。因此,破解其符号传播域边界,而当时传播对象的精英化也导致受众对象 壁垒迫在眉睫。在信息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