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电影
文化记忆
电影叙事
电影符号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不仅承载着娱乐的功能,也日益成为历史与文化教育的工具。特别是在处理如大屠杀这样敏感而重大的历史事件时,电影的叙事方式、美学表现以及意识形态受到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电影不仅承载着对过往悲剧的记忆与反思,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真实再现与艺术加工、观众情感诉求与道德责任等多重伦理问题。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为案例,运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援引社会学、叙事学、戏剧影视学、文艺学等跨学科术语理论探讨南京大屠杀电影在叙事策略、视觉表现、主题分析方面的异同,从而对中国当下创作有所启发。
除绪论外,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聚焦于文化记忆与集体创伤的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概念的详细整理,为南京大屠杀故事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文化记忆再生产与叙事策略,基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上,探讨了这些作品在呈现大屠杀事件时所面临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第三章探讨文化记忆“浸润性”与视觉表现,从文化记忆理论视域出发运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视听风格,包括剖析视觉语言与影像记忆的关系、解构视觉文化中的遗忘技巧以及电影中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共识的建构。第四章是通过电影主题分析与符号学研究对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及其建构方式,了解文化符号与社会意义的影响,对南京大屠杀电影研究的教育价值和警示意义进行解读,包括局限性和未来展望等。
这样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和评价大屠杀电影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其他类型的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指导,从多重视角发掘这些主题中所反映的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思想内在动力及其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