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纪念性景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景观感知
国家认同
结构方程模型
摘要:
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是我国法定国家公祭日。自设立以来,每年国内外数以万计的人民在线下或线上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无论是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本身抑或是公祭举办场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关注。
纪念性景观有着突出的社会教育意义和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纪念性景观品质的提升,促使人们获得更深刻的参观体验从而加强国家认同行为的产生成为本次研究的出发点。但是目前对于纪念性景观感知和国家认同影响机制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开展此次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析出景观感知、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国家认同行为4个一级潜在变量以及景观符号要素感知、空间结构感知、氛围营造感知3个二级潜在变量,搭建“景观感知-国家认同”影响机制模型,通过文献分析法、网络文本分析、访谈法,筛选确认了包含31个测量因子的测量量表。最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踏勘和问卷发放,借助SPSS、AMOS 26.0软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路径分析,以期对研究问题纪念性景观感知是否能够且通过何种路径引发了心理层面上的国家认同进行回答。研究结果表明,(1)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是景观感知与国家认同影响路径的中介因素;(2)人们对于纪念性景观的景观感知,参观体验以及国家认同行为,受到个人教育背景、政治面貌和职业的影响。中共党员和学生相比于其他人群,对各个潜变量有着更为突出的感知程度;(3)纪念性景观感知、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纪念性景观感知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发国家认同。(4)纪念性景观应着重加强景观符号要素的运用和环境氛围的打造加强人们的认知体验和情感共振,从而获得更好的国家认同促进效果,激发纪念性景观的社会教化作用。
此次研究从增强参观者认同感的角度出发,引入旅游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搭建“景观感知-国家认同”影响机制模型,构建了“景观感知-国家认同”影响机制测量量表,拓展了纪念性景观的研究角度;从增强国家认同的角度,归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优秀借鉴经验,可以为未来纪念性景观的提升优化改造提供策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