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日
民族教育
现实意义
摘要:
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后,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城,并对南京城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行动。其中侵华日军的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无辜平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屠杀等。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被称为“南京大屠杀”。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简称“国家公祭日”。并决定举办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悼念在80年前抗日战争中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同胞。本文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为时代背景,将论文选题确定为“国家公祭日”的确定与反响研究。在论述过程中涵盖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将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回归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设立后的反响出发,探究其设立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南京大屠杀爆发后的创巨痛深,国家公祭日的确立过程,国家公祭日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国家公祭日的反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在设立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民族历史观、认同观、团结观等内容的教育,使国家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