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
媒介记忆
历史创伤记忆
记忆符号
记忆设置
摘要: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深重劫难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记忆中难以磨灭的沉重而惨痛的一段历史。多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层出不穷,纪录片作为集真实性与视听艺术于一体的表达形式,成为大众媒介传播这一历史事件真相以及表达历史态度的重要方式。自1982年高仲明、刘玉峰拍摄《南京大屠杀》以来,国内外相继拍摄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解读与态度,建构着人们对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纪录片以其非虚构性的特点天然地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建构着人们的历史记忆,成为一种记忆实践。从媒介记忆视角出发探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能够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作为媒介产品如何与历史相勾连,建构历史记忆空间,并在此空间内展开记忆实践。论文以国内外20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媒介记忆的视角深入探讨纪录片如何建构南京大屠杀记忆,探究相关纪录片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纪录片建构和表达历史创伤记忆的对策,以期对同类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有所助益。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记忆符号进行分析,围绕该题材纪录片为建构南京大屠杀所用到的人物符号、事件符号和时空符号来展开;第二部分注重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记忆叙事分析,从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和叙事态度三个角度对纪录片做叙事学分析;第三部分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设置分析,探讨记忆设置的策略及其原因;第四部分深入挖掘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媒介记忆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纪录片对历史创伤记忆的表达对策。通过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中记忆符号、记忆叙事和记忆设置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在建构历史记忆时受一定话语霸权的影响,缺乏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与坚守,并且对大屠杀的幸存者与观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违背了建构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初衷,进而提出纪录片建构历史创伤记忆应从政治关怀、历史关怀和人文关怀三个维度进行把握,赋予历史创伤记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正确的历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