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日危机意识
对日报道
危机感
“满蒙”
侵略
掠夺
摘要:
本论文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以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为研究对象,从对日报道、特别是包含了对日危机意识的报道入手,通过对上述第一手资料的定量分析及内容解读,以期对九·一八事变前夕我国的对日危机意识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并为下阶段对对日危机意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首先,本论文在对1927—1931年这一特殊时间段的民国期刊杂志的对日报道进行大致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对象,即:1927一1931年间刊登在《东方杂志》、《军事杂志》以及《银行周报》上的对日报道,特别是包含危机意识的对日报道。
在论文的第二章中,主要围绕1927—1931年间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对日报道、特别是包含危机意识的对日报道进行细致分析。其一,通过定量分析,对当时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对日报道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将其对日危机意识的强弱尽可能量化;其二,基于第一项中的初步分析,将当时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包含对日危机意识的报道分为“日本的对华政策”、“出兵山东”、“日本的‘满蒙’侵略活动”、“伦敦海军军缩会议”、“万宝山事件”这五个模块,并对其内容进行细致解读,以期在质的分析上有所突破;其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以期能够基本把握1927-1931年间通过《东方杂志》所透露出来的对日危机意识的基本脉络。
在论文的第三章中,主要围绕1928年7月-1931年间刊登在《军事杂志》上的对日报道、特别是包含危机意识的对日报道进行细致分析。其一,通过定量分析,对当时刊登在《军事杂志》上的对日报道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将其对日危机意识的强弱尽可能量化;其二,基于第一项中的初步分析,将当时刊登在《军事杂志》上的包含对日危机意识的报道分为“出兵山东”、“‘满洲’问题”、“日本的军备”这三个模块,并对其内容进行细致解读,以期在质的分析上有所突破;其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以期能够基本把握1928年7月一1931年间通过《军事杂志》所透露出来的对日危机意识的基本脉络。
在论文的第四章中,主要围绕1927-1931年间刊登在《银行周报》上的对日报道、特别是包含危机意识的对日报道进行细致分析。其一,通过定量分析,对当时刊登在《银行周报》上的对日报道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将其对日危机意识的强弱尽可能量化;其二,基于第一项中的初步分析,将当时刊登在《银行周报》上的包含对日危机意识的报道分为“中日贸易活动”、“‘满洲’问题”这两个模块,并对其内容进行细致解读,以期在质的分析上有所突破;其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以期能够基本把握1927—1931年间通过《银行周报》所透露出来的对日危机意识的基本脉络。
通过上述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在九·一八事变前夕,我国确实存在对日危机意识,且较为强烈;其二,至少在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军事及经济·金融上,我国所表现出来的对日危机意识存在差异,即政治·外交上所表现出的对日危机意识最为强烈,而在军事及经济·金融中所表现的对日危机意识相对较弱;其三,作为中日最具争议的“满蒙”问题在这一时期一直是对日危机意识的强大导火索,时刻牵动着国民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