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化
家庭社会化
流动儿童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
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流动儿童规模已经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扩大的,其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全天式、无缝式的渗入,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特别是流动儿童因为其自身各方面尚不成熟、对于媒介的使用、认知、评价、参与等仍处于懵懂阶段,此时家庭作为其媒介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流动儿童媒介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让其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课题。本研究选取了距离我省省会城市郑州最近的县级市——荥阳市作为研究地点,选择当地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3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工作。前后共计发放问卷300份,个别访谈6人。后期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同时借助统计软件对所回收的29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对荥阳市目前城乡流动儿童现有的媒介素养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结果表明,该地目前流动儿童媒介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其中,流动家庭媒介持有情况、流动家庭结构、流动家庭成员教育水平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提出:在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城乡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是改善流动家庭的媒介教育环境。不仅在物质上为流动儿童进一步接触媒介创造条件,而且要为其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环境。二是增强流动家庭的媒介教育意识。家庭作为监测儿童成长的中间环节,是否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也是重要一环。三是提高流动儿童父母的媒介素养水平。流动儿童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提高素养水平,要真正成为流动儿童日常模仿和学习的良好对象,力求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流动儿童的内在化影响。四是改进父母的媒介教育方式,鼓励父母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引导。如努力构建家庭环境下的媒介互动情境,培养孩子思维额批判性;家庭成员间共享媒介,在分享中帮助孩子学习、掌握媒介技能;丰富家庭媒介活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等。五是注重培养和谐的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一方面,父母之间要保持和睦、友好的互动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理解、帮助、和谐共生的家庭环境与文化;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也要注意亲子关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