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年群体
数字囤积
媒介素养
信息管理
摘要:
数字囤积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如今,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世界中的各类实体物品,而是将囤积的对象延伸到了数字内容领域,几乎随时随地都在与数据信息交互,由此人们获取、创建和存储了大量的不同数据。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存储需求持续增加,很多人都有了数字囤积的行为习惯,他们经常收藏保存图片和视频,却很少清理和删除囤积的东西,正所谓“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然而随着受到数字囤积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加之老年网民规模日益扩大,老年人对数字产品产生过度依赖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数字囤积行为。由于老年群体媒介素养层次不齐,若盲目而不加选择地囤积数字信息,反倒可能容易为海量的信息所累,也可能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因此探究老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能帮助了解其自我需求和技术风险,以如何更好地使用媒介。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对25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经过整理访谈资料后,再通过NVIVO软件进行开放式编码,分析得到了120个初始概念,然后进行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初始概念整理归纳后,最终梳理得到了32个范畴和8个主范畴,从而系统揭示出老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行为表现与特征及行为影响结果,形成了老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路径模型。
本研究发现环境因素中的媒介环境、技术环境、网络环境支持直接使老年群体主动或被动的产生数字囤积行为。数据因素的感知数据质量、信息呈现特征、数据表现形式、数据获取难度也会直接影响老年群体产生数字囤积行为,而社会驱动因素中的从众效应、人情意识和社交互动会间接导致数字囤积行为。最为关键的是用户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老年群体的感知投入成本、情绪状态、行为习惯、媒介素养、个体需求,这些会直接影响其产生数字囤积行为。从而使得其数字囤积行为表现为保存不用、过度累积、杂乱无序、删除困难,其行为特征呈现出主动性、目的性、持续性。然而数字囤积行为会给老年群体带来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影响,部分老年群体由此产生行为回避,但大部分老年人依然会选择持续累积,从而产生数字囤积行为循环模式。面对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洪流,理解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学会如何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本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提出具体的引导策略,为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囤积行为提供参考,助力老年人应对信息过载,更好享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