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暴力
媒介素养
演化路径
应对策略
摘要:
网络技术的普及不仅给全世界人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实现人与人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共享免费海量资源,实时获取任何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信息获取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随意转换……与此同时,广阔的虚拟世界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网民在自由行使表达权时,因网络平台的匿名性、监管不力、法律空缺等原因忽视本应承担的责任而任由情绪宣泄,发表过激言论引发网络暴力。从2006年因网络游戏中滋生婚外恋被披露而指责谩骂掀起的第一次网络暴力铜须门事件,到今年三月蒲某颠倒黑白在网络平台发文迁怒某单位工作人员,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评论转发。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误导舆论方向的同时也扰乱了网络秩序,荼毒社会风气,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伤害。
同时,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也在实时更新,技术层面区块链技术稳步发展实现保全造谣证据,推动后续追责工作,以及国家对于正向舆论的有利引导和宣传,形成了齐抓共管、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暴力治理格局。网民对肃清网络环境的需求高涨——如何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有效治理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乱象成为网络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从媒介素养角度切入研究网络暴力的演化路径、网络暴力事件背后各参与主体的推动因素以及网络暴力的危害,从而为网络暴力治理提供依据,与上述治理格局形成一种呼应。
首先,本研究将媒介素养分为三个方面:信息生产实质与背景、媒介影响力和受众个人媒介接触;再以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网络暴力事件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发酵期、发展期、高潮期、反复期、消退期五个阶段。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并研究了2020年至2022年间25件典型网络暴力案例,全面调研个人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与影响得出结论:网络暴力其实就是情绪升温下的群体失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危害范围广泛,主要表现在容易引发从线上蔓延至线下攻击,诱发违法行为,对事件主体造成巨大伤害并波及网络旁观者,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范围广泛。
网络暴力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舞台戏剧,开端往往源自社会背景失调下各种矛盾的激发,经过信息的快速增殖与消极情绪的汇集,众人宣泄情绪引爆话题,又经过多次反转导致事件回流,渐渐事件热度降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虚拟闹剧就此落下帷幕。本文在系统分析网络暴力的五个发展时期后发现,基于媒介素养角度的网络暴力形成机制有六大方面:宏观社会背景、平台和人工监视失效、意见环境影响、意见领袖推助、技术层面驱使、用户自身动机。并从这些方面入手一一对应为网络暴力治理提供了参考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