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院校
本科生
民族学生
媒介素养
摘要:
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媒介对社会的维系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营造的信息网络中。一方面,媒介的使用途径更加便捷,传递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我们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重视和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应对当前异常复杂的多媒介社会环境和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重要前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介,如网络、智能手机等迅速崛起,深刻地改变了公众的生活,影响着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程度。信息时代,作为新媒介的主要接触者和使用者,本科生尤其需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尤其在服务社会和学习等方面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旨在通过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呈现,通过探究个人特性、媒介接触和课程开设等影响因素,并挖掘当前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选取北京M大学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利用定量和质性的研究方式,对研究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民族院校的本科生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并采用卡方检验、积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本科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包括本科生的媒介接触使用情况和本科生媒介素养状况两大方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在不同背景变量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包含性别、年级、专业和民族四个方面,更好地了解本科生媒介素养在不同背景特征上的分布特点;采用半开放式访谈方法,从背景信息、学校开展、课程实施、学习经历和媒介素养自我发展和养成状况五个方面了解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的现状,选取了 14名本科生一对一进行访谈,分别来自壮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等。研究发现,从媒介接触状况来看,本科生接触类别较多,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主,媒介接触时间较长,接触动机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等;从媒介知识状况来看,本科生大致掌握媒介基本知识,但较深层次的知识欠缺,尤以媒介制作知识和媒介法律知识缺乏;从媒介技能状况来看,本科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但专业性工具掌握不足,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大以及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从媒介道德状况来看,本科生的媒介道德素养整体表现良好,但在媒介道德行为方面上,仍需进一步提升;从媒介意识来看,本科生具备基本的媒介参与意识、获取信息意识和媒介批判意识,但在参与公共事务态度方面仍需加强。从背景特征方面分析本科生媒介素养呈现的差异状况时,本科生总体表现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当前,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学校层面,高校存在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育氛围和教学实践平台、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第二,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整体发展不平衡,在媒介知识素养层面尤为突出,过多依赖媒介、缺乏批判思维,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不强等;第三,从新媒体环境来看,新媒体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媒介信息,营造拟态环境,使学生沉溺信息茧房,其理性思维被侵蚀,新媒体对传播内容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加重本科生的辨别负担。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提升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的改进措施:第一,政府层面应提供政策支持,宣传媒介素养教育,并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监管;第二,高校层面应充分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搭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并壮大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学生层面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媒介素养意识,主动学习媒介知识,以获得媒介技能的提升和媒介道德素养的不断增强;第四,社会层面应通过媒介机构优势,加强媒介内容的监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