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包村干部
媒介素养
媒介交互素养
媒介安全素养
媒介学习素养
摘要:
包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连接基层政府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包村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对包村干部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传播场域中如何将互联网思维注入乡村治理中,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水平,是包村干部面临的时代新课题。因此,研究包村干部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该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一直以来被淹没在城乡“公务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研究中,忽视了这支“本土”队伍由于自身特点、工作特性、农村环境影响所造就的特殊性,包村干部媒介素养也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媒介素养之塔”作为理论支撑,以该理论的三个核心维度——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安全素养、媒介学习素养作为研究框架,以Y市D街道的128名包村干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笔者常年身处乡村传播系统中“沉浸式体验”的观察和感悟,从更为微观和细致的角度出发,围绕包村干部在数字乡村时代媒介下沉农村背景下,通过媒介进行乡村治理与服务时呈现的媒介素养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包村干部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安全素养、媒介学习素养三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安全素养是必须,交互素养是必要,学习素养是必备,三个素养相互交织,自低向高层层递进,贯穿于包村工作媒介使用的全过程中。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媒介高度普及的时代,传统媒体仍主导包村干部工作日常。包村干部与新媒体呈现弱交互,尤其是与村民在网络人际交互中的情感交往浮于表层,情感接入困难,延缓乡村现代传播体系的生成;包村干部在媒介安全使用时,媒介安全意识普遍匮乏,对信息的理解、把关能力不足,对乡村传播新生态中的网络舆论引导乏力,乡村网络安全屏障建构面临挑战;包村干部媒介学习素养不足,利用媒介学习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娱乐化倾向明显,尤其是抖音等娱乐短视频成为包村之余、工作之外的重要填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仅停留在“浅层”,学习效果不佳,这导致“知识沟”扩大趋势,进而导致为农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不足,乡村内容生产乏力,农村景观塑造偏颇,偏向于“景观化”的田园牧歌式模式,无法呈现和传播全面、真实、进步的乡村图景。包村干部使用媒介为乡村赋能的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