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新闻报道
及物性
能源安全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高度发展,使得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愈发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改善人们生态行为、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截止目前作者发现鲜少有对能源安全类新闻语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报》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期间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60篇作为研究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以斯提比(Stibbe)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导思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讨论及物性系统中过程、参与者角色、以及环境成分的分布特征和经验意义的实现方式,旨在探究和发现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
经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后,研究发现:首先,在及物性系统中,参与者成分出现频率最高,为4957次(49.98%),其次为过程2695次(27.18%)和环境成分2265次(22.84%)。在参与者成分中,物质参与者占比最高,为1987次(40.08%),其中目标成分远高于其他成分,为1006次(20.29%);在过程成分中,物质过程出现频次最高,为1178次(43.71%);在环境成分中,位置出现频次最高,为797次(35.19%)。第二,及物性系统中的经验意义主要是由参与者实现的,其次是过程和环境。参与者的经验意义的实现体现了能源安全话题的主体和客体的选择。物质过程展示了政府和人民为应对能源危机积极而采取各项措施;关系过程强调了能源安全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言语过程展现了专家学者对能源转型的观点看法;心理过程表明了政府与人民对能源问题的意识活动;存在过程描写了能源发展存在的各项挑战与机遇。环境成分的经验意义的实现描述了实施能源转型、维护能源安全的时间、地点和目的。第三,对于其传达的生态意识和价值上,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主要采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体现“福祉”、“现在和未来”、“重视生活”和“环境极限”的生态哲学观。
希望本研究能够拓展与延伸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判断力,呼吁人们关注能源安全问题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同时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能源、绿色低碳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