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墓碑
语步分析
多模态
身份
符号景观
摘要:
墓碑碑刻是人类对逝者纪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物理上的持久性,墓碑碑刻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大载体,为人们揭示特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中的社会价值观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对碑刻符号的语言学探究,学者能够深入挖掘墓葬实践中符号使用与社会文化间的关联。如今,对现代碑刻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热点。本研究顺应这一趋势,旨在探索现代中国语境下墓碑碑刻在社会文化中的功能。
对此,本研究以墓碑碑刻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切入点,将其与逝者的逝后身份相关联,结合语步分析、多模态与身份建构来定位这一相关性。首先,墓碑碑刻是一种由多个话语单元即语步所组成的体裁,每个语步服务于逝后身份中某一区别性方面的构建。作为一类符号景观,墓碑碑刻的各个单元均具有融合语言与非语言资源的多模态性。立碑者选择并整合多模态资源以构成一种集成设计,进而在多模态语步的集合中建立了逝者逝后身份的层级结构。综上,本研究认为碑刻语步与逝后身份的构建是一个以相对显著程度为共同基础的同构过程。
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在上海某公墓中选取了 300块墓碑作为样本。基于上述框架,本研究将墓碑碑刻语步及其所建构的逝后身份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共识别了 12个多模态语步以及12种相关逝后身份。在对两者及其同构过程的详细描述中,研究发现逝后身份的传统层级结构创造了三个嵌套式空间,分别关注悼念范围、生死观与身份识别,来访者需逐级进入以形成对逝者的合理认识。在这一身份识别过程中,强势的碑刻传统促使逝者与主流价值体系接轨,在墓地中形成由现实社会结构所投射出的逝后社会。在立碑者与来访者间以墓碑碑刻为媒介的交流中,这一习俗有助于巩固现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与现存社会结构。
本研究揭示了墓碑碑刻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功能,这一发现一方面能够支持正在中国兴起的生死教育,并指导个体实践者及权威机构以更现代化的观念进行墓葬实践;另一方面,本研究也为多模态体裁、死亡话语与符号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综合性框架,对相关课题的进一步探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