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教师话语
生态语言学
生态人际意义系统
摘要:
模糊语是人类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年来一直倍受学术界关注。现如今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专家们已经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从语义、语用、语篇、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但对生态视角却借鉴不敷。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很多将课堂话语模糊语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和相关报告,但却很少将教师课堂模糊语与生态语言学理论相结合。鉴于此研究背景,本论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理论出发,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对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模糊语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以何自然(1985)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法作为分析框架,目的在于调查四大类型模糊限制语在中学英语阅读课上的使用情况和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模糊限制语的生态性以及它对外语课堂所产生的影响,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生态化、人性化、理想化的教学课堂。本研究自建小型语料库,选取国家教育资源网中一师一优课,高一年级阅读课上教师的课堂模糊语为研究对象,转写了30篇课堂话语。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别回答了两个研究问题:1.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模糊语的分布特征是什么?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模糊语具有什么样的生态性?调查研究发现:1.模糊语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但分布特征不均衡,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最高,间接缓和语使用频率最低;2.教师模糊限制语所在句的语气类型中,陈述语气居多,当模糊限制语与陈述语气相结合时产生很弱的语气,最大程度减小对学生的伤害,属于生态保护型话语;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大部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为生态保护型话语,只是情态值高低不同;同样,大部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是生态保护型话语,只是介入程度不同。因此,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的特殊性,整体来看,教师的模糊限制语具有去模糊糊化功能和一定的生态意义。课堂上教师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大部分为生态保护型话语,值得推广。最后,本论文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自建语料库,但由于作者的专业知识不足,在将口语转写为书面语的过程中,作者极有可能忽视某些要素而导致语料库内容的准确性降低;第二,从理论角度看,生态语言学是刚兴起的语言学学科,其理论还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第三,本研究仅限于对教师课堂话语模糊限制语进行横向研究,但没有对整个语言学习的微观生态系统进行纵向研究。最后,针对研究的局限性,本论文也提出了一些对未来研究有帮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