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媒体外交话语
评价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
身份
权力关系
摘要:
随着媒体与外交互动关系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型外交模式——媒体外交。各国积极开展媒体外交,借助媒体信息传播、议程设置、公众舆论影响等手段输出本国对外政策和价值观。媒体外交行为主体在话语互动过程中生成媒体外交话语。媒体外交话语不仅描述和反映该话语互动过程,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社会建构。俄罗斯作为外交大国致力于发展本国媒体外交并积极建构媒体外交话语以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其媒体外交话语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不乏情感、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表达,对其评价意义的研究有助于系统性掌握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生成、组织及建构特征和规律,并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我国媒体外交话语建构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结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评价理论以及评价意义的功能语义学研究理论,以2004-2018年俄罗斯外长年度新闻发布会发言及答记者问为例,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怎样的语言表达手段实现评价意义的呈现?该评价意义具有怎样的语义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实践过程中不同话语主体如何选择评价资源和评价主题?最终生成怎样的评价语义宏观结构?3.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如何借助评价意义实现身份和权力关系的建构?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评价意义的研究理论以及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语言、话语、对话性角度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具体体现在评价意义语言表达手段的复杂性和评价语义类型呈现的多样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手段体现在各个语言层面上,其中词汇层面上的表达最为频繁,最常使用的词汇类型为性质形容词,句法层面上的表达主要借助带评价词的评价语句,同时也借助修辞手段及情态范畴表达手段。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主要包括以下评价语义分类:一般评价意义、个别评价意义、显性和隐性评价意义以及情态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一般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正面评价意义、负面评价意义和中立性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个别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情感性评价意义、判断性评价意义和鉴赏性评价意义。第二,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资源的选择与媒体外交话语语境模式以及作为评价主体的话语生产者——外交行为体和媒体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独白式语境下以及对话式语境下的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更倾向于呈现中立性评价,中立性评价的呈现使其话语建构更具客观性。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更倾向于负面评价资源的选择,其议程设置具有负面导向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话语生产者更倾向于鉴赏性及判断性评价意义的呈现,更侧重于对评价客体社会价值的判断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层面上的评判。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对情感性评价意义的呈现频次更高,其评价更具主观倾向性。第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与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在话语互动过程中在共同评价主题选择的倾向性上存在对应性,但同时存在差异性。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倾向于国家立场和国家外交价值观的树立并趋向于自我认同,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更关注俄罗斯对各种国际事件所持态度,反映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的利益诉求及其议程设置的导向性。第四,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借助话语组织模式实现,而该话语组织模式取决于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的语境模式。研究表明,俄罗斯独白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概述-具体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俄罗斯对话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提问-回答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第五,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评价意义的呈现实现对话性的同时建构俄罗斯自我与他者的身份以及权力关系。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借助中立偏正面的判断性及鉴赏性评价意义建构符合客观事实且积极正面的自我身份,具体体现在俄罗斯外交多元化、现代化及实用主义的自我认同、大国担当、国家及公民利益至上、坚守法律和道德、拥护和平以及重视社会团结等方面,该自我身份的建构反映俄罗斯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并且与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相契合。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通过评价意义呈现的差异性建构不同的他者身份,他者身份建构的差异性促使自我与他者关系建构的两级分化,从而生成权力关系,主要涉及霸权主义与平等主义以及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该权力关系的生成和建构反映自我与他者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