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汉语流行语
认知机制
社会因素
摘要:
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边缘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它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问题上吸取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等分析方法,紧密结合语言中社会和认知两个要素,拓宽了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综合以往研究,目前学者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其次是对欧洲的某些语言的研究(荷兰语、德语),关于汉语的研究几乎没有。(房娜、张炜炜,2015:70)而流行语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强烈并及时地反映着社会现实。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所以一直以来也受到了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往对汉语流行语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比较有限,且大多研究将认知因素与社会因素分离,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汉语流行语进行多视角的补充研究。鉴于此,本文以认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将2010-2020年《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这些流行语的基本语言特点是什么?第二,认知机制在流行语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哪些?第四,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流行语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短小精悍的词、新词和旧词新义是流行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音节长度上,双音节和三音节的流行语是最具代表性的音节形式;在语法单位上,词和短语是近十一年“十大流行语”的语法单位的主要形式;在语义与形式上,流行语的主要构成是新词和旧词新义;在构词方式上,新词主要由缩略词、谐音词、外来词和混合词构成,旧词新义主要通过旧词的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换来实现。(2)隐喻和转喻是2010-2020年“十大流行语”的基本认知机制,其中隐喻是通过语音隐喻、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来实现的,转喻是通过认知突显来实现的。(3)根据认知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定势和社会定势之间的转喻关联,流行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可以反映出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一是社会发展因素,这其中又包含政治条件、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二是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包含娱乐心理、追新求异心理、从简心理等。(4)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认知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流行语。在整个社会背景下,针对某种社会现实,人们习惯用词、短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各种心理,他们通过认知(隐喻、转喻等)来加工这些词、短语或句子。经过广泛的流行和使用后,这些被加工的词/短语/句子最终形成了流行语。除此之外,有时候人们也可以通过认知直接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想法加工成流行语。反过来,根据语言定势与社会定势之间的转喻关系,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又可以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本文将流行语纳入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一方面为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丰富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从现实角度出发,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的交流与传播,而且有助于政府把握社会舆论动向并对此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