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顾城
诗歌语言
词频
语义类
语域理论
摘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其诗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征。我们在词汇学、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统计归纳法、文献研究法、描写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顾城诗歌语言进行研究。在词类范畴中,名词是变化最快的一个词类,通过对事物、行为的指称,可能呈现出诗人所看到的、所联想到的事物或事件,从而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以选择顾城四个创作阶段中一定数量的高频名词,从词频分布和语义分布对它们进行分析。再以每个阶段中最高词频的词作为突破口,将它们作为主要意象出现的诗歌作为分析样本,运用语域理论对这些诗歌进一步分析,由词上升至诗篇,来看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贯穿其一生的创作过程。通过客观呈现顾城不同创作阶段诗歌作品中的高频名词,从词来窥探诗人创作语言的规律现象。再利用词作为分析工具,运用相关理论对相应诗歌进行了诗篇分析,对顾城诗歌语言的研究达到了点与面的结合。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缘由,梳理诗歌语言的研究现状,整理提炼关于顾城诗歌的研究成果,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及其应用,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语料及数据等做出说明。第一章分析了顾城前期诗歌高频名词特点。包括自然阶段和文化阶段顾城诗歌中的高频名词,从词频分布和语义分布两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再分别以两个阶段中词频最高的“梦”和“太阳”为例,考察它们的在诗歌中的使用情况。顾城前期诗歌中的名词以自然事物为主,诗歌语言童话色彩浓厚。第二章分析了顾城后期诗歌高频名词特点。整理罗列了“反文化”阶段和无我阶段顾城诗歌中的高频名词,依然从词频分布和语义分布两方面考察这些词的特点,分别以两个阶段中词频最高的“愿望”和“梦”为例,分析其使用情况。对比前期的分析可知,顾城后期诗歌的高频名词保留着前期的印记,但是创作时代和诗人经历的不同也通过这些高频名词反映了出来,其中一些名词所承载的情感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变化。第三章以前两章为前提,从语域理论探讨了顾城部分诗歌语言的内涵。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对顾城每个阶段的样本诗歌的语篇进行了整体剖析,从概念分析出发,再联系其反映出的语言功能,对顾城诗歌语言特征有了总体的把握,充实了关于高频名词特点的分析论证。第四章以顾城的两首诗歌《生命幻想曲》和《我要成为太阳》为例进行语域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析了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情感,并验证语域理论对于分析诗歌语言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