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英语介词教学
意象图式
摘要:
英语介词是典型的一词多义,有很多不同但相关的意义(Boers,1998)。因此对于中国高中生来说,英语介词是英语学习的一大困扰。在以往的英语介词教学方法中,老师通常列举出英语介词的全部词义和相应的例句,让学生通过英汉对照的方式去学习英语介词,如词典义教学法。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教授英语介词时,介词的各项含义之间是毫无联系的。因此,学生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介词的各项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英语介词的所有含义构成一个多义性网络。英语介词的不同含义由中心含义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英语介词所有含义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而且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可以有效分析这种联系(Lakoff,1987)。在此网络中,介词的中心意义被视为原型意义,并且伴随着语言使用及发展,其他表示抽象的意义逐渐由原型意义扩展而来。Langacker(1991)认为英语介词所有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典型意义发展而来的。Tyler和Evans(2003)推出了一种分析英语介词多义现象的新模式,即原则性多义网络。他们认为一个英语介词的原型意义通过意象图式和隐喻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意义,最后便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多义网络。本文以Tyler和Evans(2001,2003)提出的原则性多义网络为理论框架,选取了英语介词over的6种意义进行个案教学。实验以两组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控制班在词典义教学法的指导下学习英语介词over,而实验班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介词学习。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介词教学法借助意象图式揭示over的空间意义,利用隐喻理论来解读over的非空间意义,并且引导学生建立各项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两组学生的后测成绩来对比他们对英语介词over的习得情况,测试的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实验后再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他们对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介词教学法的态度和反馈。本研究共包含三个研究问题。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介词教学法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比词典义教学法更有效?为什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受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介词教学后,对于英语介词over的空间义和非空间义掌握的怎么样?学生对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介词教学法的态度和反馈是什么?通过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对英语介词over的习得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t=-4.73,p=0.000)。与传统的词典义教学法相比,在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介词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更能有效掌握英语介词over的各项意义。通过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翻译任务中空间义和非空间义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介词over空间义的掌握要比非空间义要好。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接受过认知语言学指导的大多数学生都对认知语言学下指导的英语介词教学方法持积极的态度,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本研究结果表明,Tyler和Evans(2003)的原则性多义网络为中国高中生学习英语介词提供了新方法。原型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给中国高中英语介词教学领域开辟了新方向。因此,英语教师应采取适合中国高中生学习英语介词的教学方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向学生解释英语介词各种意义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掌握更多英语介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