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评价理论
态度系统
环境新闻
摘要:
近年来,生态议题不断受到全球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国内,“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构想也日益深入人心。语言构建观念,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语言学家们从生态视角进行话语分析,揭示话语的生态取向。新闻报道向大众传达各类客观事实,在发挥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也影响着读者的价值判断和生活理念。新闻报道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及其所属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新闻语篇的话语选择,而报道者通常运用各种语言策略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观点,通过隐含的价值判断影响并引导读者的行为。中国日报是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之一,是面向国内外的重要宣传平台。中国日报与环境相关的报道能够彰显中国的生态价值观,构建中国的生态现实。本文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上的环境主题新闻为研究语料,在Martin等创立的评价理论以及何伟等所延伸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理论框架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环境新闻语篇中态度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揭示环境新闻语篇话语的生态取向,探究评价资源所隐含的生态哲学观,以及所构建的生态现实。研究发现:在评价资源分布特征方面,中国日报环境新闻语篇中态度评价资源共出现354次,其中显性态度评价157次,隐性态度评价197次;隐性态度评价资源多于显性评价资源,表明新闻作者更倾向于使用隐性评价策略表达观点和立场;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正面积极价值导向;在态度系统内部,鉴赏资源使用次数最多,判断资源其次,情感资源最少。这与新闻写作的客观性要求,以及评价资源的判断标准,评价对象的特征有关;态度资源评价对象集中于人类行为和自然现象两个类别。这与环境新闻报道这一主题,以及新闻关注环境相关事件和举措的特征紧密联系。在语篇话语生态取向,生态哲学观和生态现实方面,该语篇为生态有益性话语;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体现了一种和谐、平衡和可持续的生态哲学观,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持有正面期待;语篇构建了双重维度的中国生态现实。一方面,中国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污染防治、动植物保护、垃圾处理、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举措,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存在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政策执行效率不高,地方政府渎职等现实问题。本文对中国日报环境新闻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基于语料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的生态哲学观。有助于新闻读者了解国内主流媒体对生态环境问题报道的特征和价值取向,引导读者意识到生态新闻语篇在报道事件的同时所传达的生态观念,认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向世界展示更多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