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模态教学
协同机制
多模态话语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课堂的教学手段已不再局限于口头语言,而是全方位融合了声音、图像、动作、色彩等多个符号系统。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到教学领域。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由于语言学知识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懂,因此教师的课堂讲解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研究语言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多模态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国家精品课程《语言学导论》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部分教师话语进行以下三方面研究:1.教师话语中各模态的分布特征是怎样的?2.模态的分布特征说明模态之间呈现出怎样的关系?3.这些关系是如何推动模态协同的?表现出怎样的协同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国家优质课程,以期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教学范例。通过视频观察和运用多模态视频标注软件ELAN对《语言学导论》课程进行标注统计,进一步分析后,有以下三个主要发现:1.在课堂上,各模态相互穿插,很少有单模态教学,这表明该课程是多模态的。虽然所有模态都会被使用,但是他们的使用频率和所占比例差距悬殊。其中,语气模态占比最高,其次是韵律模态和手势模态,而姿势模态占比是最少的。2.该课程课堂的多模态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关系,首先,听觉模态起主导作用。其次,视觉模态发挥辅助作用,完善和补充听觉模态。视觉模态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或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各模态之间相互发挥协同作用,共同表达意义。3.在该课程中,多模态协同机制分为下属两个小类: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以及自我协同与人际协同。另外,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主要体现出系统性,而自我协同与人际协同则体现出主体性。通过以上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对建设当前国家一流课程提供一些启示:促进教学手段多模态化,合理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以及促进多模态协同方式多样化。本研究将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延展至英语专业课堂,积极探索语言学课程中多模态教学的开展方式,证明了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广泛适用性。同时,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的多模态协同机制内部出发,发现了各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协同机制的分类和运作方式,为建设当前国家一流课程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