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观性
“把”字句式
认知语言学
红楼梦
摘要:
“主观性”是指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阐述一段话的过程中,同时也表明自己了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的相应结构形式或经历的演变过程。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主观性表述方式。“把”字句式作为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与语用层面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句式结构复杂,使用频率很高,基础形式表现为:“NP1+把+NP2+VP”。德语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语法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字句式所表达的意义在德语中就得不到表达。近几年来,汉语学界对于“把”字句式主观性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然而对于不同语言主观性之间的双语对比研究仍然较少,其中汉德对比的研究更为稀少。本文以此为缺口,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的主观性理论,对汉语“把”字句式带有的主观性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层探究。本文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前80回以及Rainer Schwarz的德译本为语料,对含有不同主观含义的“把”字句式进行检索与分类,并对其相应的德语表述所采用的主观性表达手段与取得表达效果进行研究分析。认知语法认为,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语言描写是参照人的认知规律所进行的。人们在用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时拥有各自的视角。Langacker将主观性与客观性认定为视角安排(viewing arrangement)中的一大特征。结合Langacker的共时认知视角的相关理论来看,语言的“主观化”本质是一种语义的弱化现象(attenuation),当识解关系的客观性成分不再是台上被关注的焦点时,原本隐现的主观性成分便获得被关注的位置。主观化并不是单纯的语义变化机制,而应被描述为一种原有义与延伸义之间的关系。“把”字句式的概念内容来自人类的世界经验。“把”在语义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最开始用来表示“手的动作”的实义动词,发展出“掌控”、“处置”的引申义。从共时的角度看,说话人使用“把”字句式,是将两个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识解为一种虚实兼有的掌控关系。是说话人为了表现自己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态度,调整自己在识解关系中的角色,将自己的视点调整到概念客体中,因此赋予了“把”字句式表达说话人认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体现出主观性。在德语中,针对《红楼梦》中不同结构类型的“把”字句式,译者为了保留并传递原句所蕴含的不同的主观意义,如说话人的情感、视角、认识等,主要会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1.词汇层面:选取合适的德语动词(包括不同类型的及物动词、强致使义动词、情态动词、固定词组等);搭配动词使用恰当介词或连词结构(包括表示方向或地点变化/等同关系或替换/原因的介词与连词结构);使用含有主观性意义的名词(如第三格、指小词等);选用或增添适配的副词、小品词;选用合适的语态(如第一虚拟式与第二虚拟式)。2.句子层面:根据表述需要选取不同的句型,且不一定和原文所用句型相同(包括祈使句/被动句/感叹句/疑问句/从句等);适当改变标点以加强语气;部分特殊“把”字句式(如“我把你+NP”对应德语表达为“Du+NP”,表示辱骂义);适当调整语序(如在德语中将重点信息后置)。3.篇章层面:对于较长、成分较多的语句,经常以其重点语义为基础,进行合译或转译。但有时也会因为更加重视整体语篇所传递的意思而忽略了对单独“把”字句式结构的处理,使“把“字句式的主观含义并没有在细节上得以体现。主观性的表达属于语义及语用层面的语言应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言语主观意义的表达是词汇、句型和篇章语境共同作用而取得的效果,这一点在任何语言中都不例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把”字句式为具体载体,对于“主观性”这一蕴含所有语言中的普遍特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将其作为媒介,对德语中不同层面的含有主观意义的表述方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丰富了相关领域内稀少的中德对比研究。同时借助认知视角,对语言结构问题进行了思维层面的深入理解,跨越语种间的限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