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罗马尼亚语
人体隐喻
认知语言学
语言对比
摘要:
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隐喻的使用非常频繁。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手段,而人体隐喻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隐喻认知现象之一,因为人类最初把人本身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尺度,根据自身的身体体验去认知世界,并进行抽象化的思考和认知。因此,通过研究罗马尼亚语和汉语中人体词语的隐喻,我们可以发掘出罗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的认知异同并探讨其成因,从而深化对隐喻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认识。此外,对罗语和汉语人体隐喻的对比分析亦可增进相关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对这两种语言中人体常用语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二语教学及习得。本论文共包括五章,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罗马尼亚语和汉语中的人体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罗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的认知异同并分析其成因。第一章为绪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阐明了研究目标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界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介绍了在论文中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选取进行了相关说明。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隐喻理论,所涉及语料大多来自罗语词典和汉语字典,其中作为词条固定下来的俗语表达更能展现出人类最本原的认知。此外,笔者还从罗语和汉语语料库中选取了部分语料作为扩充。第三章为本论文的重点,主要针对罗马尼亚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经研究发现,在罗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投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物理相似性进行的投射和基于心理相似性进行的创造性投射。结果发现,罗、汉语中基于物理相似性进行的人体隐喻投射大多是根据形状、位置和功能相似来展开的。此外,汉语中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隐喻映射,即使用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指代其他具有相似关系的事物。至于基于心理相似性进行的创造性投射,笔者主要研究了从人体域到情感域和个人品质域的隐喻投射,因为在罗语和汉语中均大量存在此类隐喻。结果发现,在人体域到情感域的隐喻映射中,罗语和汉语最常使用内脏器官来表达情感,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心脏这一器官。较罗语而言,汉语的人体情感隐喻化程度更高。此外,在人体域到品质域的隐喻映射中,罗语和汉语中对应程度最高的分别为嘴/口、舌、手和心脏相关的隐喻映射,它们也是我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最常用到的人体部位或器官。汉语中多个内脏器官均可喻指品质,而罗语中只有心脏可投射至品质域,并且使用面部器官喻指品质的投射更为多见。第四章也是本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罗语和汉语中人体隐喻的认知共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以及生理体验,生活环境较为相似,基本认知路径类似,这决定了罗语和汉语中的人体隐喻具有较大的认知共性。与此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罗汉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和参照点,这导致罗语和汉语中的人体隐喻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第五章为结论部分,笔者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指出本研究中尚存的问题以及未来可继续的研究方向。相较于前人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新颖。当前人体隐喻的跨语言研究主要以罗英或汉英对比为主,罗马尼亚语和汉语人体隐喻方面的对比研究几近空白。因此,笔者尝试对罗语和汉语中的人体隐喻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力求归纳出罗汉人体隐喻的整体认知特点和认知异同,从而助益于揭示人类语言中人体隐喻的总体特征。2.研究方法新颖。本研究中,笔者建立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基于语料库来进行分析,使得本研究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