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李白诗歌
转喻
认知语言学
社会文化认知
认知诗学
摘要:
在我国提倡“文化自信”和践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唐诗的外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白是盛唐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转喻、以及大量转喻与隐喻的互动现象。转喻,作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内涵、意趣和张力,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另外,诗歌中的转喻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对转喻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我们对李白诗歌的解读与阐释,同时也有益于提高李白诗歌外译的译文质量。以往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阐释其中的修辞、意象、思想等,相较而言,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李白诗歌的课题较少。转喻研究历经修辞观、语义观、认知观,其认知的新视角为李白诗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然而,从CNKI的文献梳理来看,相关研究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研究语料来源渠道过窄,研究路径单一。上述不足为开展本研究留存了一定的空间。本研究旨在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李白诗歌的转喻进行研究,分析其模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认知,以及这些转喻模式在李白诗歌中的功能,对李白诗歌的阐释赏析、外译,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启示。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李白诗歌中有哪些类型的转喻模式?(2)如何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视角来解释李白诗歌中的转喻模式?(3)这些转喻模式在李白诗歌中有哪些功能?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自建小型语料库和自省的研究方法。我们依据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箋注》,自建小型语料库,其包含1037首李白的诗歌,把在诗歌意境下基于转喻思维的表达都归并到转喻这一上位概念。对转喻的识别和标注的过程我们主要参照和借鉴Biernacka(2013)所构建的四步转喻识别方法。Biernacka的四步转喻识别方法是基于Pragglejaz Group(2007)所提出的“隐喻识别过程法”(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简称MIP)和Cameron(2003)的“基于载体的隐喻识别过程法”(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rough the Vehicle,简称MIV)。基于本研究中唐诗语料的文体特点,我们对Biernacka的四步转喻识别方法进行了改良,构建了转喻识别的五步骤模型。首先我们结合《李白全集编年箋注》的详细注释,对自建语料库中1037首诗歌进行仔细研读,然后对诗歌中的转喻进行人工识别与手动标注,同时确定所标注对象的转喻类型,然后采取观察、描写与解释的研究路径,尝试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转喻表达在李白诗歌中广泛存在。我们在对自建语料库中1037首诗歌进行仔细研读之后,识别、标注出1329处转喻表达,其中包含7处复杂转喻和94处转喻和隐喻的互动现象。然后基于Peirsman&Geeraerts对转喻的分类,对1228处转喻表达进行归类。空间和物质域中的转喻表达有329处,时间域中的转喻表达有44处,行为、事件、过程的时空域中的转喻表达有659处,集合和堆陇域中的转喻表达有196处。在每一个域中,进一步识别出高频的转喻模式,并确定其具体的转喻本体和喻体。(2)李白诗歌中高频的转喻模式可以从认知原则、交互原则和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来解释。李白诗歌中高频转喻模式背后的认知原则主要是具体优于抽象、即时优于非即时、开端或终端优于中间、主观优于客观。李白诗歌中高频转喻模式背后的互动原则是清晰优于模糊、相关优于无关。转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但并不完全由普遍的身体经验决定。除了认知原则和互动原则外,李白诗歌中转喻喻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本研究揭示了酒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典范文化、等级结构和农业文化对李白诗歌中高频转喻模式的重要影响。(3)转喻在李白诗歌中不仅具有一般功能,而且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建构、以及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诗风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喻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六个一般功能: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突显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达到押韵和对仗的修辞效果、实现诗篇的衔接与连贯,建构含蓄蕴藉的意象、表达无法言说的愿望和情感。此外,转喻表达在李白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诗风建构,即早期诗歌的飘逸与豪放、中期诗歌的愤慨与忧虑、后期诗歌的沉雄与悲壮,以及对其诗风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在李白诗歌中,不同类型的转喻现象普遍存在。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转喻观的普遍性,转喻无处不在,它对人类理解抽象事物、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转喻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通过诗歌中的转喻,读者可以窥见唐朝的酒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等级结构、典范文化和农业文化。这一发现对李白诗歌的外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诗歌外译过程中,适当处理诗歌中的转喻现象能够保